近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学院领导”一栏更新显示,该学院由“80后”副院长吴世文主持工作,“院长”一栏暂时空缺。这表明强月新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职务。



(一)


公开信息显示,吴世文,男,1982年生。现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创新研究》(学术集刊)执行主编之一。

吴世文2012年于武汉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其间,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4月,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访问。

吴世文先后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青年学者,入选教育部和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首届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工程,担任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主编。其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互联网历史、伪健康信息传播与治理、新媒体事件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20余项。

目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资力量”栏关于强月新的介绍为:新闻学专业方向教授,主要研究为新闻学和媒介经济,教学课程包括媒介经济与媒介市场研究、广告与媒介经营管理、新闻传播前沿、新闻编辑与评论研究、新闻策划、新闻评论、交流与媒介。

(二)

此次,吴世文的任职颇有破格之意,而从国内其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任职情况来看,“80后”担任院长职务并不是新鲜事。

目前,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最年轻的,应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为毛湛文,生于1988,年仅37岁,是目前985高校中最年轻的新传院长。

985高校新传学院中,“80后”院长还有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丛皞,1982年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晓程,1982年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1980年生。

应当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来讲,有着适应时代之变中的应变求变之所需,亦有新闻传播适应当代应用之变的现实需求,从这一点来讲,启用年轻人到是应有之义。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今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确有不同的杂音存在,新闻传播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与应用脱节的问题。

早在2021年,曾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的张昆教授,凝结出一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不失为映照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的点睛之作。


该书指出了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病根”,那就是“师资”,正是师资问题,成了制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瓶颈。张昆教授在书中所阐释理由之一,就是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新闻传播类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正所谓科班出身,但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媒体业界的从业经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来自非新闻传播类的其他专业,如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或自然科学相关专业。他们的第一专业不是新闻传播学,但因工作需要,他们进入到新闻传播教学领域,这些教师往往也不懂新闻实务。

张昆教授谈及如此师资结构所导致的封闭性特征时表示存在两个脱节之处,即与国际新闻传播学术界隔绝,同时与新闻传播业界疏离。由此,张昆教授呼吁,要敢于面向业界延揽一流的精英充任新闻传播专业核心业务课程的主讲教师

除了谈及“师资”之外,张昆认为在新闻传播教育界,很少有人系统深入地研究课程问题,尤其是教材建设问题。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存在4个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内容脱节,尤其是历史与现实脱节、中国与外国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卷化趋势;内容落后于时代;课题重于课程、研究生重于本科生等

当前,在新闻传播教育队伍中,有很多专业教师都有着相当的一线实践经验,当走上三尺讲台,自然对新闻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而新闻传播教育并不仅仅是培养大学教授和专业教师,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希如吴世文等老师们能够有更多实践机会,也更盼望更多一线新闻人都够走上三尺讲台培养下一代新闻精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