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翻飞、缝纫机嗡鸣,绿色贡丝锦面料在指尖流转成风衣廓形。4月17日的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名学生仅用140分钟完成一件短款风衣制作,比规定时间整整提前半小时。这件以“青春绽放”为主题的作品,凭借春日嫩芽般的绿黄配色、利落剪裁,从1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服装创意设计与工艺赛项冠军。在这次省赛的所有赛项中,该校夺得11项一等奖,5个赛项登顶全省榜首。


三人组“拼手速”,仅用140分钟就做出成衣

“为了参加这次比赛,我们提前筹备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往年考题主打修身款,今年突然改考宽松版型,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指导老师王玉兰介绍说,这次比赛提供的主面料是绿色的贡丝锦,要求设计一系列三款春秋宽松型女短外套,并任选其中一款制作成衣,由团队的三名选手共同完成。


“这种材质的面料做外套,可以做西装,也可以做风衣,我们最终挑战的是短款风衣。”王玉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要在这样的“命题作文”里拿高分,搭配的颜色和配件很重要,她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找布料、配颜色,最终决定搭配一条同样是贡丝锦材质的腰带,颜色是浅黄色。

在前期做设计时,她们还特地到企业实地调研,希望能让设计的作品更富有市场价值,让学生们的设计思维与市场接轨。“长期以来,我们加强产教联动、校企融合,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加适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精准对接。这次大赛也是给了学生们一个实践的机会,将大赛要求、企业需求结合起来,为接下来的就职提供更加丰富的实战经验。”王玉兰说。

有了设计思路,接下来的难题是要提高“手速”。往年的比赛是单人赛,比赛时间持续两天,有着较为充足的制作时间,但今年的赛制改为了三人小组赛,比赛时间也缩短为了170分钟以内。三人组首次尝试就超出了比赛时间半个小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在当时看来很不容易。

“拼手速的同时,更大的技术难点在于衣身组装,很多新手到缝制组装衣片的环节,袖子会变成不对称的一前一后,那前面的辛苦都白费了。”王玉兰说。面对新挑战,团队调整“战略战术”:2022级“技术担当”徐思彤主攻精密缝制,2023级“快手”陈晓凤专司裁剪压衬。

为了压缩时间,三人组将拼手速发挥到了极致。在学生们的练习过程中,王玉兰每次都会给她们按流程计时。“压衬15分钟,裁剪15分钟……”在她的训练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环节的提速战报——从最开始的超时半个小时,到提前五分钟……经过不断重复的练习,她们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只需要140分钟,就能将原始的布料“变”成一件短款风衣。

在4月17日的比赛现场,徐思彤三人组出色发挥,成功在140分钟内就完成作品。她们制作出的这件短款风衣,用色亮眼,绿色搭配浅黄色如同春天绽放的花朵,紧扣比赛要求的主题“青春绽放”,最终顺利拿下了比赛第一名。

江苏工院斩获11项一等奖:团队默契是制胜“密钥”

在刚刚落幕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工院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组织79支师生战队出征15个赛道63个赛项,最终将57块奖牌收入囊中,包括11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和28个三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5个赛项拔得头筹,展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

本次大赛全面对接世赛标准,赛制迎来重大变革——在传统技能实操基础上新增展示汇报环节,形成“技术+表达”的双重考核维度。这一变化犹如一场“压力测试”,对选手的专业素养、实操能力、临场表现及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艺术设计学院丁健、严爱林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在“视觉艺术设计”赛项的角逐中颇具代表性。面对“国乐芳华”音乐主题的即兴命题,团队成员江瑾涵回忆道:“我们前期储备了100多套设计方案,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个人专长熔铸成统一风格。”最终,她们以明快的黄粉蓝三色为主调,打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作品,这份一等奖背后凝结的是无数次磨合淬炼出的团队默契。

“赛事改革倒逼教学创新。”江苏工院副校长尹桂波表示,学校将以大赛为引擎,全面推进“项目引领、数智赋能、课赛融通”的三维教改,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入前沿技术,持续锻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场技能比武的擂台,正成为检验育人成效的试金石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加速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莹 严君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