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偶然地发现,某多上竟然可以买到我们80后的小学语文课本,高高兴兴地下单买回了一年级的。收到了货,确实是熟悉的老封面。
版权页上赫然写着:1988年5月第2版,1992年10月第5次印刷。现在当然是经过某些处理后翻印的,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复现了多年前的样子。
光是这两个封面,就把我回忆杀了。小时候的感觉,全部都回来了。拍了几张照片,分享给同一时代的,感兴趣的读者吧。
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是我最喜欢的。上学期大半篇幅在教拼音,太抽象了。二年级之后的课文又不再有彩图,也不那么轻松温柔有趣了。
我这一代的农村孩子,小时候没去过什么地方,也没见过什么降落伞,要见到这样具象的图片,才能够理解并被触动。
我们小时候的风筝,都是自己手扎的,扎不出这么漂亮的形状,课文里描述的风筝,是我们梦想里的样子。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样漂亮,或更漂亮得多的风筝,都不会稀奇了。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这一课,喜欢这张画。前几年新版的小学教科书插画引起了世大的争议,我去看了一下,确实画得又丑又奇怪。明明在四十年前,就已经可以画得这样好了。
小时候总会因为季节和天气的变幻,而感到异常的兴奋,大概是本能地被自然的宏大力量感染吧。对下面这篇《秋天》,也有同样的感受。
1988年,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是25%,大部分人都还是农民,因此在课本上,多少也有体现吧。现在这个数据是66%。我看了下预测,人们认为中国城镇化率,最高可以达到85%,可能实际上到80%左右吧。
又是很美好,很有想象力的一首儿歌。
这篇课文,小时候要背诵的。其实现在也会背。现在孩子的课本里找不到它了,有一点遗憾,因为确实是很好的课文。这个拟人化的微笑的波浪,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鸭子哥哥,谢谢你。
小时候特别无法理解这只猴子,为什么不把到手的东西吃掉,再去摘下一样,很难接受把好吃的东西扔掉、错过它们的行为。
这两个故事,当年也特别喜爱。其实我觉得,中国人传统上,对猫是比较有好感的。
这两篇课文,确实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即使只是一点点。确实引发我们许多对远方的憧憬,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国家里而感到幸运,心里很自然地萌生一个想法,长大后总有一天会走遍这些地方。
那时候,飞机已经是我们很大的科技野心了吧?相比之下,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向前看到的都是星辰大海了。
我很喜欢这篇《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课文里很自然地写到,几个孩子准备到湖里去游泳,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那代孩子,就是在池塘里,在小溪里,或者湖泊中,没有人教,自己学会游泳的。
记忆里那些时候真是无限美好,但并不真的是那时比现在更好。比现在更好的,只是童年时代,天然地带着美好滤镜在看待世界和憧憬人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