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将迎来四十周年院庆。四十载春秋光华,北大光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应运而生,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四十年,是北大光华不断精进的四十年。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留下的教育理念,历经岁月的沉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光华人。
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学院将围绕光华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顾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每一位讲述者都将带领我们回溯光华的过往岁月,重温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关键的发展节点,以及他们在光华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他们将分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讲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为光华的学术大厦添砖加瓦;他们也会畅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展现光华如何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及商界领袖……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笔触,走进光华的四十年,感受学院深厚的底蕴、蓬勃的活力与不变的初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迈向新征程的坚定步伐。
刘力:学术引领,服务国家,团结奉献,敢为人先
——回首光华四十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曾任金融学系主任、MBA项目管理负责人
1985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组建了由厉老师担任系主任的经济管理系。当时厉老师引进了一批有数学、物理背景的青年教师,机缘巧合下我于1986年1月进入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即现在的光华管理学院),此后便一直跟随厉老师学习和工作,见证并参与了光华管理学院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回顾光华管理学院四十年的发展,在厉老师的领导和指导下,光华管理学院始终践行着“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坚持“学术引领,服务国家,团结奉献,敢为人先”,在面对一系列挑战时迎难而上,逐渐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一、学术引领
创造管理知识的内涵就是做好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立学之本,也是一个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光华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国家政策的建议也都是在学术研究的成果上展开的。
比如,1986年,在关于中国改革路径的激烈争论中,厉老师提出了著名论断——“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而失败,但经济改革的成功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和企业改革”。
这一论断背后有着厉老师多年以来的学术研究做支撑。厉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就是“两类非均衡”,也就是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衡和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衡。厉老师认为在当时的国情下,中国就存在着第二类非均衡,企业无法按照市场价格信号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他才有了对于推动企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设想和坚持。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同时,由此提出的关于所有制改革的论断也深刻影响了国内改革实践进程。
光华的学术研究水准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记得建院早期的时候,我们的学术水平距离国际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当时,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的老师来光华讲课和分享研究成果,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积累总体上要优于当时光华的教师。通过走出去(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合作)提升在院教师的学术水平与研究和教学能力,引进优秀人才,接轨国际研究水平,做好中国问题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措施,学院在学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朝着国际顶尖商学院的方向迈进。
二、服务国家
培养商界领袖和推动社会进步就是服务国家的体现。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重要前提是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还是为国家提供各种政策建议,都必须要遵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脉搏。光华管理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宝贵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从基本经济规律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提出建议。以厉老师、曹老师为代表的一批光华管理学院教师和学者,提倡和坚持市场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资本(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林权改革等等,都是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由于未来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每一项具体的政策建议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大的方向上,需要有正确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基础,敢为天下先,大胆探索。
人才培养是光华管理学院服务国家的重要使命之一。光华管理学院一直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对于基本原理和逻辑的深入理解,继而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今技术迭代速度非常之快,技术将改变这个世界,而不能适应变化的组织将被淘汰。我曾对MBA同学说,敏锐地察知变化是重要的,但察知变化背后的不变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不管其表象如何奇特、鲜活,甚至是眼花缭乱,但其背后一定受到某些基本规律的支配,这种基本规律是相对稳定且不变的。
学生的成就与老师或许没有绝对的关系,但一代代从光华走出的毕业生中,很多人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身的绵薄之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这说明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总体上是成功的。
三、 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就是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光华管理学院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在国内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比如,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管理学知识与人才的需要,学院在坚持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学教育,是国内最早在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商管理学院。在光华管理学院创办初期,学院就开始了针对社会需要的在职人员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培训,在市场经济知识相对贫乏的年代里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了解市场经济知识的人才。其后,学院又成为国内最早开展MBA教育的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在没有学历学位的情况下创立EMBA项目的学院。尽管当时学院在学生培养经验和教学人才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在厉老师的领导下,在曹凤岐、张维迎以及当时学院众多老师职员的共同努力下,“白手起家”,坚持创业。今天,学院的MBA、EMBA项目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商学教育品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员。
在人才引进与管理方面学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学院及早地意识到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学院办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厉老师、曹老师和张维迎老师的倡导与学院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学院2000年前后开始在国内第一个以“双轨制”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非升即走)的方式从海外院校引进人才。尽管当时这一做法极具挑战性,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院创办“双一流”学科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开设金融专业硕士项目;将公司金融(公司财务)纳入金融学教学研究体系;开展在职教育与培训,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为突出博士培养的学术训练这一本质而专注于研究型博士的全日制招生等等方面,光华管理学院都是走在国内商学院的最前列。这些敢为人先的大胆尝试,不仅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 团结奉献包容
团结奉献包容,把学院发展大局放在首位,始终是光华管理学院的优良传统之一。从开办MBA项目到引进海外人才,从解决学院设施建设到处理日常管理事务,光华的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在学院MBA项目的初创期,缺乏经验,缺乏教学和管理人员,也没有专门的MBA办公室,就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办公室的老师管理,几年后才由我来具体负责MBA的管理工作。在没有专门的MBA管理机构的情况下,涉及MBA管理的事情,学院各部门和人员一起探索,相互配合,并没有所谓是不是自己职责内的工作之类的争论。MBA项目第一次以军训形式进行拓展训练,第一次接受教育部的MBA评查等工作,学院相关部门和人员任劳任怨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付出。最初若干年,MBA学生在五一和十一假期都要上课,相关授课老师需要年年放弃假期与家人的团聚,进行MBA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的分工并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一切都需要边做边摸索,正是大家的奉献和包容精神,互相配合,才一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又比如,在学院采用双轨制薪酬引进海外人才时,学院内的在职教师基本上都表示了支持。大家意识到,学院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在学院发展的大局面前,老师们并没有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甘心奉献,大度包容,这是非常可贵的。
光华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十年间取得今天所有的成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具有一批有奉献精神和宽广胸怀的光华人。每一个光华人都清楚,学院的未来与每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
今天,光华管理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商学院,而未来的光华管理学院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希望光华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容乃大,劳逸结合,未来可期。
我希望光华的年轻教师能够传承光华优良传统,创造光华精彩未来。
最后,祝光华管理学院未来更加美好!
刘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曾任金融学系主任、MBA项目管理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和证券市场。
来源 |光华40周年史册编写组
编辑 |王蒙
往期发布:
周黎安:我的光华岁月与感悟丨光华40周年
秦宛顺 靳云汇:与光华共生——我们的后半生丨光华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