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大景大观”理念,根植于千年的艺术哲学与宇宙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不仅构建了山水画的空间范式,更暗含了中国文人对时空的辩证思考。郭熙认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通过多重视角的叠加,画家得以突破单一视点的局限,将山水的“形”与“势”转化为心灵的“境”与“意”。
周波《西安鼓楼回民街远眺》 136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一、周波的“大景大观”
郭熙的“三远法”空间观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相呼应,强调艺术创作需超越物理时空,以“游目骋怀”的方式观照世界。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中国画以笔墨“写意抒怀”,将观者引入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意宇宙。
不同于西方绘画追求焦点透视下的真实空间再现,中国画更注重通过独特的构图与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宏大意境。周波的“大景大观”正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画家可以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景物汇聚于一幅画中,展现出一种宏观的、全面的景观视野。这种视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的非凡认知,更反映出一种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画家们试图通过画笔,将天地万物的神韵与自身的情感感悟相融合,呈现出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艺术世界。
周波《西安华清宫》 136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二、周波古城画作:突破历史时空限制
在周波历时18年的古城系列中,平遥、西安、泉州,三座古城成为他探索时空重构的载体。
1.平遥:晋商精神的时空剧场
平遥古城在周波笔下,是“活的”明清社会标本。日升昌票号的算盘声与县衙的惊堂木共振,明清街市上,驼队商贾与游客摩肩接踵;而深巷四合院内,老妇纺车的吱呀声穿透百年时光。这种叙事呼应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空间生命”的论断——建筑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历史场景的容器。周波以“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视角,将晋商“汇通天下”的豪情与“柴门春深待客至”的温情交织,令观者如读沈从文笔下湘西一般,在“静穆与活泼”中感受华夏文明的韧性。
周波《古城根下》 68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08年
周波《黛螺顶秋色》 68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1年
2.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时空交响
西安古城墙在周波笔下化作一条时空纽带。画面中,隋唐的朱雀门与永宁门并置,城楼旌旗猎猎,恍见玄甲军士列阵而行。而城墙根下,现代市民悠然漫步其间,他们或是低声交谈着生活趣事,或是静静地欣赏着周边古朴的景致;那远道而来的游客,兴高采烈地行桥而过,跨越在波光粼粼的护城河碧波之上。这种并置并非是简单的场景拼贴,而是借助散点透视与留白技法,让历史层理自然浮现。正如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借“一骑红尘”浓缩盛唐风华,周波以城墙为轴,将秦汉雄浑、隋唐绮丽与当代烟火共冶一炉,令观者在“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意象中,触摸千年文明的脉搏。
周波《西安古城墙》 136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3.泉州:海丝文化的多维叙事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在周波画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折叠。开元寺双塔的飞檐与清净寺的穹顶遥相辉映,宋元商船桅杆刺破天际线,而古街巷里,传统南音的婉转曲调与街边特色茶馆中飘出的茶香相互交融。这种时空并置暗合汤显祖“航通万国商”的诗意,更以“线”为容器——如同历代名家在诸多描绘古城风貌的画作中用线条串联起历史记忆与当下景象一般——周波用墨线勾勒出刺桐城的多元基因:宗教的肃穆、商贸的喧嚣、市井的温情,在“光明之城”的命题下达成和解。
周波《印象开元寺》 68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4年
三、时空重构:体现历史厚度与生活诗学
周波的时空重构手法,本质上是对古城“层累性”的视觉解构。
1.历史厚度的视觉化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强调山水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周波则将这一理念延伸至古城。西安古城墙的裂痕、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古朴石雕、平遥古城的票号旧址,在他的画作中成为历史年轮的可视化符号。正如南宋龚开在《骏骨图》中以瘦马肋骨喻南宋风骨,周波以建筑细节传递文明密码:一块城砖可能见证过安史之乱的烽烟,一方石阶或许留有林徽因测绘时的足迹。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让历史从教科书走入感官体验。
周波《东塔禅影》 46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4年
2.生活诗学的在场性
周波拒绝将古城博物馆化。在他的泉州画卷中,开元寺僧侣的早课与西街肉粽店的蒸气共舞;平遥画作里,镖局演武场的刀光与客栈灯笼的暖光交织。这种“烟火气”的捕捉,令人想起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生活美学。正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所诠释的,周波证明,古城更是“流动的史诗”——剃头匠的吆喝、茶肆的谈笑、婚丧嫁娶的仪典,共同构成文明的呼吸。
周波《大雁塔怀古》 136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四、沉浸式体验:观者的心灵考古
周波古城画作的魔力,在于营造出“时空虫洞”般的沉浸场域。观者目光游走于西安古城图时,既可见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唐韵,又能邂逅贾平凹笔下城墙根听秦腔的现代市民;在平遥晋商图中,票号掌柜的账本与游客手机扫码支付形成蒙太奇对话。这种体验类似《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中提出的“丹青穿越”——通过艺术语言的转译,让观者成为时空漫游者,在“看山是山”与“看山不是山”的辩证中,完成对文明基因的解码。
周波《五台山大白塔》 68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1年
周波的“大景大观”古城系列,既是对郭熙“三远法”的当代回应,亦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同危机的艺术解答。当平遥通过“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实现文旅突围,当泉州因“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重焕生机,周波以画笔证明:古城不是标本,而是活的有机体。其时空重构的创作观,暗含钱钟书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异域、形而下与形而上,在墨色交融中达成美学统一。这种“大景大观”视角下的艺术实践,不仅为古城保护的必要性提供视觉范本,更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需在时空对话中寻找“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密码。
周波《小雁塔初夏》 136cmx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本文作者: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八链艺评”主理人,“沐沐烟雨”创始人。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
Zhou Bo
周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聘画家、深圳市时代书画院副院长。2019年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艺术邀请季获贾平凹提名艺术家。2021年荣获第26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新锐奖。同年,周波画册《水墨大境·周波山水画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多次举办个展及联展,作品被苏州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禹舜美术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科学馆、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肇庆学院美术馆、深圳宝安画院、开平美术馆、广州市花都区美术馆、茂名博物馆、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宜春市博物馆等诸多艺术机构和政府单位、事业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