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白,青海人,独立艺术家。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现为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家。
白塔的倒影在太液池中睡了六百年,我们携笔墨来寻,却惊醒了满池的旧时光。
艺术家周一白的宣纸铺开时,北海的晨雾还未散尽。他沿着李可染当年的脚印,在琼华岛的青石板上,拾到了几粒未干透的墨。那些年可染先生坐过的石凳,如今长出了新的苔痕。五龙亭的飞檐下,还悬着半个世纪前的风,轻轻晃动着,将两代画家的线条,织成同一幅水影。我们看见:周一白的笔尖蘸着今朝的露水,却画出辽金的月光;可染的墨色里沉淀的民国烟雨,在二十一世纪的宣纸上,又泛起新的涟漪。这是场跨越时空的唱和——当周一白在濠濮涧的曲桥上,遇见正在写生的年轻可染,他们相视一笑,交换了手中的笔墨。一个说:“看,这山石要这样皴。”一个答:“先生,您漏掉了水里的云”。北海的皱褶里,藏着多少未完成的画稿。我们不过是,在某个平凡的周一,恰好路过这场水墨的相逢,见证了一片柳叶,从金朝的枝头,飘落在当代的砚台里。
周一白将北海写生作品结为册页,实为对中国传统艺术载体的匠心回归。册页这一形式暗合中国文人“案头山水”的审美传统,使观者得以在方寸之间卧游北海。展开册页,如推园林月门;逐页翻览,似循曲径探幽。
晨昏雨雪之变,四时草木之殊,通过册页的连续呈现形成视觉叙事。每一帧既是独立小品,又是整体乐章的音符。周一白特意保留册页的空白处,恰如园林中的留白,予人驻足遐思的空间。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当下,册页以可触摸的质感重构了艺术体验。宣纸的纹理、墨色的渗透、装帧的考究,共同构成一场与北海对话的仪式。这不仅是作品的集合,更是一部可执在手的"纸上游记"。
在追寻李可染写生足迹的旅程中,周一白以十二帧北海册页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他既承袭了“师造化”的写生传统,又融入了当代水墨的构成意识,在枯润相济的笔墨间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组作品既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写生艺术的当代诠释,见证了传统水墨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北海公园写生·春风梳留-纸本水墨-35x25cm-2025
快雪堂雲石-纸本水墨-35x25cm-2025
北海公园北望白塔-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濠濮间-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濠濮澗-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画坊斋-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快雪堂-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瓊華岛-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五龙亭-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一角琼岛春荫-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公园阅古閣-纸本水墨-25x35cm-2025
北海小西天-纸本水墨-25x35cm-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