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国画的老师总爱把技法说得神乎其神,仿佛画画是修仙渡劫。但您翻开《芥子园画谱》这类老祖宗留下的教材,会发现古人教得明明白白——梅兰竹菊怎么起笔,石头怎么皴擦,就像教做菜放盐还是放糖一样实在。




我教学生就认这个理:能说人话就别装神仙。教初学花鸟的新手,同一个技法能反复教七八遍,每届学生结业都送临摹稿,生怕他们回家练不好。但遇到那些已经小有名气的学生,提醒三次还不改毛病,我就不多嘴了——毕竟修行在个人。




学画方法有讲究,孙其峰老师有个妙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啥都学个皮毛,不如先死磕一个技法。比如专攻画兰花,练到闭着眼都能画,再去学画竹子就轻松了。这就好比打游戏先练满一个技能点,后面升级自然快。




拜师这事儿也门道多。旧时师傅手把手教,虽然教得精但学生太少;现在大课教学又容易流于表面。我的建议是"大小通吃"——既要去美院打基础,也要私下拜名师。就像吃饭不能光吃主食,得荤素搭配。




学写意花鸟别急着上工笔,就像学游泳先学狗刨再学蝶泳。可以从茶花入手练笔法,这种五瓣花结构简单,练熟了再挑战复杂的花型。记住先坐稳再跑跳,别一上来就画活蹦乱跳的鸟。




临摹是必修课,但别当复印机。先照着老师画作临,从构图到配色都要像模像样。等吃透老师技法了,就该"寻根"了——找老师的师承,顺着往上追到明清甚至宋元大师。这就好比查家谱,找到源头才能理解流变。




关于画材别太娇气,王雪涛先生当年用包装纸都能出佳作。我画《阿肥》用的就是广西土产的粗沙皮纸,关键在适应不同纸张特性。就像好厨师不能挑灶台,给你啥工具都能出活。




学生常问的"毕业标准"很有趣:会点苔藓就算出师。那些看似随意的小苔点,点好了能让画面透气,点不好整幅画就毁了。这就像炒菜最后撒的那把盐,分量拿捏全在经验。




握笔姿势更不必拘谨,站着坐着都行,顺手就好。就像拿筷子吃饭,只要夹得起菜,管你是三指捏还是五指抓。画画顺序也随心,觉得牡丹好画就先画牡丹,枝干难就留着后面慢慢啃。




最难的其实是画草,看似简单实则要画出风中摇曳的韵律。建议从静止的花卉练起,等笔墨功夫到家了,再挑战动态的草叶。记住画鸟先画蛋,所有禽鸟身体都是椭圆形变化来的,抓住这个基本型,再添羽毛特征就容易了。

学画终归是场马拉松,别被那些玄乎的理论吓住。保持平常心,该临摹就临摹,该写生就写生。笔墨功夫在日积月累,就像煲老火汤,急火快炖出不来滋味。那些劝你走捷径的,多半自己还没认全笔墨纸砚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