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乐活达人,分享青浦之“声”。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调频106.7兆赫青浦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欢迎收听《乐活青浦》节目。我是本期节目的主持人张佳祺。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我们特别推出《乐活青浦》之“乐活达人”系列专访,对话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聆听生动故事,感受动人事迹,一同走进他们的精彩人生。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由徐泾镇推荐的乐活达人冯凡榕。
主持人:独幅旗袍与普通旗袍的区别在哪里?是如何实现无拼缝的?
冯凡榕:独幅旗袍必须用完整布料一气呵成,普通旗袍前后片多由多块布料拼接,而我们的剪裁从领口到开衩只用单匹面料,通过36道工序结合“归拔烫”工艺让布料自然贴合人体曲线,整件衣服找不到一处拼缝,连花纹都像从布料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而弧度是靠我们工艺做出来的,整块布料铺在桌上是一块布,翻过来之后剜一个领口,再剪一刀,这一刀会产生拼接,我们通过一个“偷大襟”工艺,在领口借一点距离,通过传统手法让领子竖起来。前大襟通过“归拔烫”工艺把衣服缝制起来,既能够使前半部分立体,也使腰部有了弧度。旗袍的开衩也很考验师傅的手艺,只有经验丰富的匠人才能让开衩和下摆自然下垂,不会翘边。
主持人:和大家分享一下复刻大都会博物馆藏品的故事吧,听说您为复刻《金玉满堂》旗袍研究了两年?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关?
冯凡榕:我们遇到相当多的困难。首先在衣服版型上,我们没办法像以往研究古董衣那样把衣服拆开研究,也没法量尺寸,只能寻找大量类似古董衣尺寸版型的衣服进行反复比对和参考。古董衣的每一对盘扣以及绲边,甚至从裆条使用的数量和形态中,都可以发现当年衣服主人对设计的讲究。此外,我们在绣花和寻找相同面料及颜色上,都是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这期间反复修改调整,非常考验耐心。
主持人:听说“绣中绣”这个工艺是您创造并沿用下来的,对匠人要求极高,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冯凡榕:在故宫的文物里,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皇家织绣,这些织绣都融合了各种各样的刺绣,甚至还有其他的织绣工艺,比如钩针、编织、刺绣、珠宝等,有的结合剪绒和立体绣花,有的跨界融合花丝镶嵌、珠宝装饰等,将整件作品呈现出“画中有画,绣中有绣”的艺术价值,可见我们祖先留下的极致审美以及可以渗透在生活里的艺术。我将其统称为“绣中绣”,并将其进行多样化跨界融合,一边复制古董去研究前人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从中获得灵感去创作适合新时代的时尚、传统而不老气的新作,将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华福汇”,那在传承人的培养上有何创新?
冯凡榕:我们在徐泾创建独幅旗袍非遗传承基地,不仅因为这里毗邻国家会展中心,更因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年我们推出“水桥婚旅”项目,新娘穿着独幅旗袍,体验民国婚礼,感受桥上证婚、水上接亲的民俗文化,被上海市文旅局授予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优秀实践案例。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推广“为爱旅行——行走在非遗里的江南”为主题的研学、亲子、蜜月游、闺蜜游、情侣、文化修养研学游等路线,让游客从吃住行全过程体验非遗里的江南。
主持人:多年来与布料为伴、与针线为友,是什么支撑您走到今天?
冯凡榕:作为一位非遗守护者,从曾经的热爱到如今的使命,我相信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在一针一线之间,获取一场人生的修行。原本只是一根丝线和一块面料,就在我们的艺术天地里,变成了丰富多彩、充满爱与生命力的美好世界。在这个漫长又艰辛的探索历程中,我遇见了所有世间最美好的人和事,藉手工之美,召见本心。这一切令我始终坚守一份信念:要坚持做好这份传承,希望有一天“华福汇”真正可以做到——“源于中华、福满人间、融汇天下”,让旗袍找到热爱她的下一代优秀人才,让旗袍制作技艺具备“造血”功能,一路传承下去。
主持人:如果给未来的传承人留句话,您会说什么?
冯凡榕:做传承是件很艰辛的事情。我要感谢如此美好的时代,青浦这样的土壤培养了我,应当永远自信地去面对。请永远保留裁衣台上的那盏铜灯,它照见过民国闺秀的期待,映亮过改革浪潮中的坚守,将来还要见证更多不可思议的创造——因为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对抗时间,而在于让每个时代都能在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留下的织绣故事和丝绸之路上,书写自己的诗篇。
感谢冯老师让我们看见,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月光洒在绣绷上,当晨曦掠过那些穿梭于经纬间的银针,那些穿梭于丝线间的指尖正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锦绣篇章,编织进传承不绝的丝路长歌。
记者:张佳祺(名优)
编辑:张悦灵(实习)
责任编辑:李艳丽(首席)
终审:潘胡刚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