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IGHT

夜读

去福建泉州旅游,到那儿才发现,游程上竟没有安排5A级景区清源山,感觉有点遗憾。第三天下午,导游安排去西街自由活动,我想了想,决定还是先去清源山。

清源山脚下,有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份最远的老子石雕造像,并有“道德经”文化系列公园。仰望清源山,其主峰不算高,有景交车可以直达观景台,凭高远眺泉州全城。

可惜天公不作美,空气中飘着悬浮雾霾,素有“鲤城”美誉的泉州形状看不真切。再乘坐景交车下山,须等45分钟,周围似乎无处可逛。边上南台岩景区有座南台寺,全国佛协原会长赵朴老题写的“佛光普照”匾额高悬门楣,寺庙内还有康有为题写的“应无所住”木匾,看来寺庙与佛界名人渊源颇深。

寺庙内静悄悄的,既然“应无所住”,内心也就不再纠结。能够一览无余鲤城固然令人喜悦,朦胧景致也能激发一种美好的遐想。

再次查看清源山,地势平缓,石阶规整有序,不妨走下山去,权作锻炼,说不定比景交车还早到山下停车场呢。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上山并不容易,但心怀登顶梦想,一鼓作气奋勇登攀,累并快乐着。而下山时豪气耗尽,顺势而下时又难以收住脚步,膝盖受力过度,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尤为受累。清源山属于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不定、岩石突兀。山顶石阶规整宽大,越往下则随意性越大,每块石阶均为人工斧凿,高低、宽窄、厚薄都不相同,有时两块石阶很近,有时却悬空八尺,彻底打乱了游客下山的步履节奏感,一些转弯险要处甚至都没有栏杆、铁链,让人心生紧张,两股战战起来。

哼哧哼哧中,鼻息开始粗重,对周围景致也不感兴趣,只是闷着头赶路,怕天黑路更不好走。峰回路转,同伴被落在后面,不知道还迟滞在哪段山路上。

突见一处观景台,夕阳西下处,正是泉州全城,此刻雾霾消散,远处草木含翠、屋舍俨然、碧水环绕,随手一拍都是一幅绝佳胜景照。

看得一阵,同伴慢悠悠下坡而来,我大呼小叫地招呼他赶紧过来。同伴摆手道:“不急不急,刚才‘一线天’看到没有?”我一脸懵。同伴呵呵笑:“我见你慌不择路,叫你也没听见。一线天有块摩崖石刻,上面的书法很有点味道。”我哑然,确实根本没注意到。

太阳隐在云彩后,夕阳渐渐收敛了最后的光芒。

山脚下传来汽车声,马上就到山门了。同伴心生感慨:“我们都是老年人了,尽管走的是下坡路,但你发现没,只有走下坡路才能渐入佳境,发现平时难以看到的美景。”

我内心一震,不觉扭头,觉得此话大有深意。同伴神色自若、不急不躁地走着。我暗想,人们常说登攀犹如人生,上坡时都奋勇争先,面对美景也毫不留恋,以为最美的景致还在更高处。等到登顶后,阅遍登攀的酸甜苦辣,此时即使把栏杆拍遍,也无奈只能谢幕退场,而走下坡路时,猛然意识到所见之景,即使平淡如几缕炊烟、几间茅舍、一道溪流,也蕴含着人生无尽的况味。正因为走的是下坡路,抛却了目的性,变得轻松自在起来,才渐入佳境,当然这个“境”是“心境”。

作家周大新在《天黑得很慢》一书中写道:“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进入到黑暗世界,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这样,当你一旦需要面对时,你才不会慌张。”此话说得质朴,也很现实。只有充分准备好包容黑暗之心,才能渐入佳境,才能记住曾经拥有过的佳境之美。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王智琦

编辑 |顾金华

诵读 |洪颖琪(复旦大学)

音频 |张木阳(复旦大学)

视觉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