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诏这种事,无论放在什么朝代,那都是诛灭九族的大罪,不仅皇帝要追究,大臣也要对此喋喋不休,必至矫诏者于死地。
可偏偏陈汤矫诏的事情发生之后,上至皇帝,下到大臣都对他的矫诏行为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态度。
毕竟,帕米尔高原可不是任何人都能翻越的。
陈汤到底干了什么事儿,令朝堂之上对他矫诏的事情爱恨交加?郅支城下之战又是如何打出汉军威风的?
经武帝一朝,匈奴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但未在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
哪怕是公元前60年,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投降以后,北匈奴依然被视作汉朝的重大威胁。
他们时常骚扰河西走廊,阻断丝绸之路,郅支单于就是这支匈奴的罪魁祸首。
他率领所剩不多的匈奴人逃到了西域西部,隔着帕米尔高原定居在了康居国,也就是现如今的哈萨克斯坦。
虽然与汉朝相比,北匈奴已经没有太强的作战能力,可他们竟然在西域称王称霸。
先与康居国达成协议,后出兵威胁西域16国要求他们称臣纳贡,并且控制丝绸之路。此举严重威胁了汉王朝在西域的威势,除掉郅支单于成为了朝堂上下的一致意见。
当乌孙、车师等国的诉状送到西域都护府的时候,都护甘延寿决定上表汉元帝请求出兵。
正当甘延寿在书写奏章的时候,他的副都尉陈汤却提出了异议。西域与中央的一次书信往来时间不短,如此这般郅支单于必定在西域做大做强。
与其等待,不如率先出击,趁其立足未稳,拿下北匈奴,解决后顾之忧。
可甘延寿不同意,没有圣旨如何出兵,如何作战。更关键的是,没有圣旨仅凭汉朝人数千人马恐怕难以实施歼灭。
眼见甘延寿执意上奏,陈汤也不废话,直接拿出一份假圣旨晓瑜军营,准备战斗。
凭假圣旨游走西域15国,短时间内拉起了一支庞大的仆从军,帕米尔高原对面的自郅支单于还天真的以为他的所作所为不会引起汉朝的报复。
毕竟,翻越帕米尔高原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正当郅支单于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时,陈汤已经凭借着一份假圣旨召集起了2万人的军队。
汉军自身有2000人,全部是西域都护府的精兵强将,是中军力量。仆从军1.8万人全部是从乌孙、车师等国临时征调的。
2万人兵分两路,一路陈汤亲自率领,一路甘延寿率领,两人分南北同时向康居国快速移动。
说是快速,但前路困难重重。
陈汤走的是帕米尔高原,甘延寿走的是天山。这两座当下人类翻越都极为困难的天险,在当年更是困难异常。
可陈汤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仅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还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等到2万人的部队出现在康居国时,别说郅支单于了,整个康居国都震动不已,以为天兵天将来了。
凭借着汉军威势,在陈汤的指挥之下,汉军势如破竹,沿路消灭各股反叛势力,于前36年冬季,打到了郅支单于的老窝郅支城。
只要拿下座座城池,那么西域匈奴的威胁就可以消灭了。
既然是老巢,郅支单于把这里打造的相当完备,郅支城有内外三层,外层是木质栅组建而成,内城是土夯的城墙,至于核心则是单于城。
陈汤之所以选择冬季作战,那是因为在冬季匈奴和康居人的骑兵处于劣势,机动性能难以发挥,便于汉军作战。
到了城下,陈汤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命令联军先清剿了外围匈奴人的据点,破坏匈奴人的草场以及水源,然后集中兵力击溃康居国的骑兵支援。
深两丈、宽三丈的壕沟使得郅支城成为了一座孤城,外围清扫完毕之后,攻城战正式开始了。
外层的木质栅栏打起来相对容易,一通火箭攻击就全部焚烧殆尽。
至于内城的土夯城墙,陈汤现场制作的攻城云梯也派上了用场。
2000汉军分出一部率先攻城,为仆从军打出了样子,剩余部分则在后方督战。
5天时间里内城被拿下,进入单于城之后,巷战也开始了。郅支单于亲自率人与汉军对战。
5人为一组的汉军特种兵打起游兵散勇的匈奴人犹如切菜砍瓜,哪怕郅支单于亲自下场也无济于事。
汉军校尉陈昌一箭射穿了郅支单于的鼻骨,左臂又被汉军突如其来的短剑刺穿,至于要了郅支单于命的一击是士兵刺出的长枪。
一枪扎中了郅支单于的腰腹,使其当场毙命。
战斗就在这样摧古拉朽的攻势当中结束了,郅支城覆灭,郅支单于死亡。汉朝正式解除了匈奴人的危险。
郅支单于的首级也被裹上石灰,快马加鞭送回了朝堂。
当汉元帝和朝臣收到战报和郅支单于头颅时,无不感到惊讶不已。
他们还在商量如何剿灭北匈奴,没想到这件事已经完成了,且做得十分彻底。
汉元帝的内心是高兴的,是痛快的,但有的朝臣却揪着陈汤的矫诏一事不松口。
回京述职的陈汤也被关到了天牢当中,似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汉元帝的内心是倾向于陈汤的,在权术的谋划之下,陈汤不仅出了狱,还获得了关内侯的称号。
在陈汤的奏折里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建议,应把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长安的藩夷区,让四方蛮夷看一看与汉朝对抗的结局,并且喊出了那句至今依然震人心魄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