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郭家伙场法庭通过分层调解+定向攻坚,成功化解20起劳动争议纠纷。随着4月29日最后一笔案款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实时到账,这起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实现“一揽子”化解,劳资双方历时数月的矛盾坚冰终被司法温度融化。
案情简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4年,某涉厂矿类企业因产业政策重大调整,原有经营模式发生结构性变革,导致10名劳动者原工作岗位实质性消失。企业提出调岗方案,但劳动者对新岗位的工作内容、薪酬结构存在异议,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劳动者也提出退出岗位。但双方就经济补偿金等内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仲裁裁决后,双方均不服,再次互为原被告,进入诉讼程序时,形成矛盾纠纷20件,劳资关系陷入僵局。
法院审理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白萍发现,案件表面争议焦点虽集中在经济补偿金、经济赔偿金等具体诉求,但实质症结在于劳资双方已陷入"零和博弈"的信任危机。劳动者质疑企业隐藏证据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则担忧让步调解会引发后续连锁反应。如何重建对话桥梁,成为破局关键。
承办法官白萍借助法庭老高调解室通过"背对背"沟通厘清双方核心诉求,将20个案子的共性问题归类打包处理。确认双方聚焦的经济补偿金基数、计算年限,承办法官向用人单位说明劳动者再就业存在的困难,寻找经济补偿金相关判例,确立经济补偿金标准按照仲裁确定的基数认定;次阶段针对本案实际情况按照N还是N+1标准补偿,承办法官综合案件证据,形成案件初步意见,上报院领导,再去往榆林市中院咨询汇报,获得初步支持后和劳动者说明案件情况,让劳动者换位考虑企业存在的困难,最终双方均认可按照N的标准支付,但另外支付劳动者共计支出的3万元律师费;最后攻坚失业保险衔接,双方就上述内容达成初步协议后,因为失业保险金等办理需要用人单位的继续配合,承办法官组织双方达成调解框架协议,约定期限互相牵制,在最后履行期限届至时,承办法官前往伊旗社保办协调沟通社保事宜,确保社保的正常办理。
从3月5日案件启动到最终调解全部案款支付累计用时54天,10名劳动者累计收到补偿款559253.5元,企业也避免了因诉讼可能引发的商誉损失。"没想到法院连劳动者的失业保险申领的细节都帮着考虑到了。"劳动者代理律师感慨。企业负责人则表示:"这种既讲法理又有温度的调解,让我们体会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
本案是郭家伙场法庭深化“分类治理之劳动争议篇”的创新实践。面对政策调整引发的群体性纠纷,郭家伙场法庭坚持“双保护、真解纷”理念,通过构建“诉求分类处置、部门协同联动”将调解程序从“法庭内”延伸至“权益兑现最后一公里”,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为企业转型争取缓冲空间,实现“劳有所偿、企有发展”的双赢局面。
审 核:郭玉婷
作 者:白 萍
编 辑:尤乙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