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轻漾,蜿蜒穿行于苍翠峰峦之间,倏尔惊起一行白鹭掠过长空——这幅流动的生态画卷,正是当前令人赞美的赤水河。十数年前,这条母亲河曾饱受非法捕捞、滥伐林木之苦。在这场绿色蝶变中,赤水河流域环保法庭庭长钟宇,他带领团队践行“两山”理念,紧盯环资审判的“打击、修复、协作性治理、引导”四个功能要素,创新赤水河流域环资审判“四要素”工作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环境司法+科学研究”生态修复模式。这份守护生态的司法答卷,既在案件审判中写入千沟万壑,更通过创新“以案释法”等普法形式,将环保基因注入沿岸百姓心间。

守护群众权益

今年44岁的钟宇,2010年1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赤水市人民法院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庭长,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几摞法律书籍,尤其涉及到环境保护类较多。

“感谢钟法官,我现在在养老院吃得好,穿得暖,还结交到很多朋友”。赤水市天台镇71岁刘某感激地说。

2018年,回到赤水居住的刘老伯,房屋年久失修无法居住,生活特别困难,因其户口上还有一名未实际生活过的养女,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困难,乡镇干部联系了钟宇,希望法庭能想想办法。经多次实地走访了解,从赡养条件、父女感情、老人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他组织三方达成协议,刘某和养女解除收养关系,将土地赠与村集体,村集体出资将刘某送到养老院。


他始终坚信“案结不是终点,事了才是目的”。在化解的刘某方、罗某诉刘某某、翟某某华抚养费纠纷案,先后7次走访当事人家庭、社区,从亲情修复入手制定个性化抚养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长期履行协议。该案例作为“实质性解纷”保护未成年合法权益的典型经验,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和遵义中院作为示范案例推广。

“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百姓的生活,必须用‘解剖麻雀’的功夫把矛盾根源找准。”在他的办案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案件的调解策略。

针对农村地区“白天忙农活、晚上难碰面”的实际,他利用 “夜间法庭”“午间法庭”“假日法庭”和“巡回法庭”,累计通过弹性办案方式审结案件357件。

“老张,您家宅基地边界的事,咱们叫上网格员和联户长一起唠唠。”他依托辖区“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基层治理体系,牵头建立“排查+协作”诉源治理机制,与127名网格员、联户长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累计开展诉前调解1180件,通过诉调对接分流案件854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

做好司法护生态服务

“现在开庭!”2021年4月,在赤水河边的一个广场,钟宇正在巡回审判王某等3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他们因在禁渔期在赤水河非法捕捞,被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这场“河畔庭审”不仅吸引了沿岸百余名村民围观,更成为赤水环资审判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在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案件卷宗里,既有非法捕捞的渔民,也有盗伐林木的山民,而每一份判决书都藏着一个“生态密码”:被告人除承担刑事责任外,按不低于水生生物资源直接损害的10倍增殖放流本地鱼种,并缴纳生态修复金用于赤水河鱼类资源监测。

这种“罪责刑相适应+精准修复”的模式,让该案入选遵义十大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更让沿岸法院纷纷效仿“河畔巡回+普法课堂”的审理模式。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审理环资刑事案件57件,69名被告人中24人被判处实刑,累计收缴生态修复金280万元,另有36.9万元修复金和19万元碳汇损失费通过民事公益诉讼司法确认落地。走进遵义市环境司法森林碳汇观测基地,662.8亩树木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林下散养的土鸡正啄食着腐叶——这片曾因违规建设后几近光秃的山坡,如今已成了“林下”。同样,在赤水河上游的“长江上游跨区域司法协作生态修复基地”,曾经的弃土场已变身“花果山”,40亩梨树、桃树、李树果实累累。

这种“司法+产业”的修复模式,让生态责任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更具突破性的是“环境司法+科学研究”的跨界实践。


赤水河流域环资法庭联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建全国首个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创“司法认领”修复模式,将物种培育、科研设施建设等纳入环资案件裁判修复范围,突破传统补给性修复局限,推动环境司法专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普通物种生态系统不缺,缺的物种又因欠缺专业技术支撑补不上’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的一个瓶颈。凝聚科研智慧与司法执法力量建立起的‘环境司法+科学研究’机制,对环资审判突破这一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钟宇说。

赤水河横跨云、贵、川三省,曾因行政区划壁垒,上下游污染治理常陷入“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困境,他以“赤水河”司法保护工作为中心,打造了“同饮一江水、共护赤水河”司法协作品牌,先后与四川古蔺、云南镇雄地7家法院签订协作协议,建立涉环保类风险隐患“调研—发现—建议”跨区域协作治理模式。

同时,在他的推动下,“一江法庭”机制的建立——赤水与四川合江、重庆江津三地法院设立专门合议庭,对跨区域案件实行“证据互认、标准统一、修复协同” 常态化机制。

优化涉旅营商环境

在审判工作中,钟宇始终将涉旅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司法服务切口,主动融入赤水世界级旅游景区发展大局。

“感谢钟法官的及时介入,协调好了我与民宿店主的纷争。”游客李大爷紧紧握住他的手连连致谢,这样的场景,正是他深耕涉旅营商环境司法保护的日常缩影。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每年吸引千万游客,但旅游旺季时,消费纠纷、民宿矛盾也时有发生。2022年,他推动设置 “丹青赤水•山地旅游”司法服务站,首个景区司法服务站在天鹅堡度假区揭牌,这里全天24小时的司法在线服务,成了游客和商户的“定心丸”。

如今,赤水12个重点景区和康养社区都有了这样的“司法驿站”,他创新推出的“旅游纠纷三色分级处理法”——绿色简易纠纷当场调、黄色复杂纠纷联合调、红色群体纠纷专班调,让90%的涉旅矛盾在诉前化解。

根据赤水旅游地产多、旅游“新居民”聚居地多的特点,他还准确把握涉旅游地产案件审理“三个效果”,妥善化解涉旅游地产合同纠纷案件215件、物业纠纷案件115件、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181件。

“要不是您提前发现合同漏洞,我们差点损失近百万元!”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感激地说。

在他的倡导下,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主动与人民调解员、企业包保人员构建服务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员共化”解纷机制。2023年,他在走访地方特色企业时,发现多家晒醋在特有标识保护及商标注册方面存在明显漏洞,他迅速联系企业包保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风险隐患清单,并指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避免了品牌侵权风险。

这种“三员共化”解纷机制——法官、人民调解员、企业包保员联动,让纠纷化解从“被动受理”变为“主动预防”,推动企业端产生的纠纷精办、快办、优办,助力企业快速“祛病”,助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姚强

审核:赵映 金晶 汪怡潇

编辑:沈重阳 封瑜 杨勇 钟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