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

一流的学科平台

跨学科导师制度

校企联合实践课程

丰富的海外学习和交流机会

首届毕业生(2021级)深造率83%+

@2025届高考生

欢迎报考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欢迎报考



预见未来

定义未来

创造未来


NO.1

学院简介

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1年,是教育部发文公示的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学院坚持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师资引育,追求学术创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本科专业,并于2024年9月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相关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建设历程

NO.1

全链条师资矩阵,领航学术前沿

学院面向全球引育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涵盖全职师资、协同师资、海外师资、产业师资等产学研全链条队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国际化视野卓越。

全职师资: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8岁,新进全职教师100%拥有海外教育及科研经历,毕业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人,高层次人才占比60% 。


汇聚年轻化、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为教学和科研注入活力

协同师资:学院立足产学融合,设置兼职教授、产业导师等多灵活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从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鹏城实验室、腾讯等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遴选聘用15人为学院兼职教授。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

NO.2

一流学科平台,赋能科研创新

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跨学科交叉领域搭建学科平台,创建未来技术交叉前沿研究院,与鹏城实验室共建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华鹏未来学院)。现已构建1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以及多个校级、院级科研平台。


学院依托学科平台、一级学科建设点,聚焦主动健康与低碳能源两个方向,布局数字人与未来生活、数字基建与未来社会两条研究主线,建成“主动健康”“数基生命”“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碳能源”等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NO.3

高端科研教学环境,助力创新实践

学院积极打造高端的科研和教学实验环境,配置了90余台高精尖科研设备,共计投入经费3亿元

学院设有多个前沿科研实验室,如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综合实训室、人机交互实验室等,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设备支持。在这里,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学术能力,发表高水平论文,夯实科研基础。

相关科研平台和实验室

为学生科研和实践提供支持

NO.2

招生专业


人工智能

(专业代码:080717T)

专业简介

该专业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历史机遇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突出智能硬件与学科交叉特色,重点关注于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工智能复合型高级领军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包括人工智能导论、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机器学习、数字逻辑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3D视觉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工程设计。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代码:080910T)

专业简介

该专业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引领,突出算法与大数据应用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应用大数据技术理论和方法进行数据建模和高效分析与处理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源头创新和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潜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核心课程

包括大数据导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概论、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NO.3

学生培养

学院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创新构建“1+N+X”人才培养路径。针对未来知识和需求的双盲挑战,探索引领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跨学科素养、锤炼跨系统能力、强化引领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

培养路径


NO.1

1+N多学科交叉

以多元交叉融合,加强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培养方案: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开设涵盖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等多领域的前沿课程。

跨学科导师制度:为学生全员配备45位来自校内不同学院的专业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在学习、科研等方面提供精心辅导。

项目教学驱动:项目制教学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学生在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

以《工程导论实践I》课程为例:课程组教师均为同学们的学业导师,他们设计出包括情感计算、智慧能源、智能硬件等国际前沿课题,引导学生提前接触交叉学科方向。



(学生测试医疗AI模型/ 调试模拟驾驶)

NO.2

1+N跨系统融合

以科教融汇、校企协同,锤炼跨系统能力

产学融合培养平台:与多家人工智能顶级企业和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琶洲实验室、广东省智能院等)深度合作,建立了一批校企、政校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等全方位支持。


(百度松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无锡实习实践基地)


校企联合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授课,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其中2门校企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NO.3

培养面向未来的X引领者意识

强化创新思维,培育全球视野

设计思维引领:开设《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工程设计》《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导学生从用户需求出发,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在地国际化”理念: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全球优质资源,建立海外联合课程体系。通过寒暑期小学期、海外名师课堂和全球胜任力课堂等形式,促进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与全球视野培养。三年多来举办50+场高水平讲座(牛津、MIT、剑桥等顶尖学者主讲),学生在地享受国际一流教育资源。





多元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丰富海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等名校开展合作,建立了访学、学期交换、暑期交流、学位项目等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学院2024年派出和接收学生人数共计55人次 ,新国大311本硕项目录取人数全校第一





NO.4

培养成效

建设三年多以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学生竞赛、科研成果、深造、就业等多个维度取得突破:

NO.1

以赛促学,佳绩频传

✅ 学生在国际级、国家级竞赛中创出佳绩。2023年-2024年,累计获奖700+项,生均竞赛获奖人次连续两年全校第一




NO.2

探索科研,成果丰硕

✅ 以本科视角探索科研,从课堂到实验室,以问题驱动探索,培养卓越科研能力。2024年,本科生生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全校第一



NO.3

学生深造,前景广阔

✅ 截至目前,首届毕业生(2021级)深造率83%+,从国内顶尖高校到海外知名学府,开启学术新征程。



✅ 就业:多名学生已获得腾讯京东等知名企业offer。

NO.5

报考信息

报考信息 综合评价招生

2025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将在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五省市继续实施综合评价招生,采用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即“高考成绩(60%)、学校考核成绩(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0%)”(简称“631”)。

报名流程和链接

招生咨询

▶️联系人:黄老师

▶️电话:020-81181683

学院招生QQ咨询群


欢迎报考未来技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未来技术学院

微信编辑:徐莎莎 鲍恩

初审:冀早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