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今年“五一”假期有什么安排?我答:还能有啥安排?跟往年一样,在工作中度过!在办公室、在实验室、在实地测试场地、在和学生的讨论中度过!
记得去年4月29日,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颁奖仪式。第二天,我就赶回了武汉。“五一”期间,我和学生们前往武汉市郊的5G试点基站进行实地测试。团队研发的“有源智能超表面系统”在这里落地,但城市里复杂的地形对信号覆盖提出了挑战。出发前,汽车的后备箱被仪器设备塞得满满当当。抵达现场后,学生们迅速分工。我戴上安全帽,和工程师一起爬上铁塔检查天线角度。对讲机里传来喊声:“尹老师,频谱仪信号波动异常!”我们立刻调整方案,重新设计波束方向。历经3个多小时的反复调试,当屏幕上跳出稳定的信号曲线时,团队爆发出一阵欢呼。
那一刻,让我想起多年前参与导盲机器人项目,第一次帮助视障用户顺利避开障碍物时的那份雀跃和激动。从事科研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技术突破的喜悦永远与“被需要”的价值紧密相连。说起来那已是2008年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会远赴欧洲留学,再后来,会回到国内工作,更想不到11年后会回到母校任教。一晃6年过去,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眼里有光的他们,让我更加笃信自己当初回国返校从教的选择:培养学生,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开展科研。记得前年“五一”节前两周,我指导的学生团队提交了“挑战杯”竞赛湖北省赛材料,“五一”节前两天,我和团队一起向专家汇报了项目,专家给出修改意见。于是,我们利用“五一”假期抓紧进行修改。最终,这个本科生团队在2023年10月获得了“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作为指导老师的我感到特别自豪。我对学生们说:当别人在度假时,我们在辛勤劳动,但是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
从事科研工作,利用假期做科研,早已成为一种日常。不记得有多少个“五一”假期乃至其他假期,留校的团队学生不约而同地来到实验室工作。一次,大家围绕最新的无线信号增强系统优化方案开展讨论。我加入讨论,分享了在华为工作时遇到的类似案例。学生们得到启发,有人迅速在笔记本上画下示意图,有人提出可将AI算法预测运用到其中。大家“争论不休”,桌上放着的外卖餐食一直没动。这种“头脑风暴”——思维和灵感的碰撞,恰是科研工作中最让人激动的瞬间。
我们的劳动或许不像田间挥锄的汗滴动人,不比工地焊接的火花夺目,但那些在仿真模型前熬红的双眼、为0.1dB信号增益较真的执着、将论文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坚持,同样在诉说着“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在“五一”这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里,我愿以实验室深夜的灯光作笔,以祖国大地为纸,在坚持不懈的劳动和奋斗中,继续书写中国科研人的新篇章。(尹海帆)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