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39所985高校均已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各高校报名结束时间为5月10日。
强基计划是教育部自2020起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意在选拔有志于培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如今,强基计划已到第六年,实施成效如何?今年又有哪些新变化?
此外,3月宣布的“双一流”本科生扩招政策,力争再增加2万人,无疑将利好今年的高考生。
强基计划,今年新变化
今年,多所高校强基计划新增培养方向,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向前沿拓展,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
据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常务副主任王浩宇介绍,学校今年强基计划新增的培养方向明显对接国家战略前沿领域,紧跟新一轮科技发展方向,其中数学(智能科学)培养方向由自动化学院培养,聚焦机器人领域拔尖人才培养。物理(电子科学)由集成电路学院培养,聚焦芯片领域拔尖人才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新增方向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急需领域:“信息与计算科学”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在智能科学、前沿计算、信息通信、国家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储备人才。“数理基础科学”培养引领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发展、能够应对未来技术变革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4个专业方向,包括航空航天类下的空天材料、飞行器制造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应用物理学专业下的电子科学方向,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下的量子信息方向。总计划增加了50人的招生名额。
南京大学新增智能科学、电子科学两个培养方向;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武汉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智能科学培养方案(方向),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培养。
此外,不少高校也扩大了招生区域。
比如,四川大学今年首次面向全国所有省份招生;电子科技大学新增山西、江苏、湖北、陕西4个招生省份;中国海洋大学新增在吉林、上海、重庆、云南、甘肃5个省市招生;中国农业大学新增贵州、新疆2个省招生。华南理工大学新增广西、甘肃2个省招生。
强基计划的学生,都去哪儿了
本硕博贯通是强基计划培养的特色之一。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0年、2021年第一批、第二批录取的强基学生已顺利完成本研衔接,其中,超半数学生直接转入博士阶段培养。
此前多所高校也陆续公布自己首届强基学生转段情况:大连理工大学2020年首届强基计划学生共90人,目前均已完成转段,转段比例100%。清华大学首届929名强基生中有648人顺利转段,转段率约为70.51%。同济大学2020级强基计划学生95%转段,完成转段的学生百分之百成为直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强基计划学生中,有180余人完成转段,其中有近85%的学生选择留在本专业;四川大学首届109名强基计划学生转段,转段率约为92%。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强基计划学生,主要是在所属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深造,但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
过往,部分学生和家长可能会把“强基计划”当作是进入名校的跳板。
“有些中学和高校人员也对政策缺乏足够认识,向学生宣传误导性信息,比如报考强基计划成本低,可以多加一层保险杠,通过强基计划进名校等等,却忽略了传递最重要的信息:到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从事基础研究。”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阎琨说。
但其实,大部分高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明确规定,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阶段不能转专业,同时实行阶段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
今年高招:优质本科扩容
在3月6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在优质本科的扩容方面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所“双一流”已经发布了2025年的扩招计划,扩招名额总计4200余人。
这些“双一流”本科生扩招的方向主要面向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和前沿领域,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将 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华中科技大学将 继续扩大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国家急需战略领域的专业招生规模,构建“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体系,致力于培养重点领域高素质人才,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优质本科将扩招2万人,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双一流”高校发布扩招的消息,青塔将会持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