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卷本480万字的《张荣芳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由中山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作为作者张荣芳先生的学生,曾追随张先生从事过广东籍史学大家陈垣研究,对《文集》中关于陈垣研究的第5、6两卷,有一些体会,现将自己阅读这两卷《文集》的些许心得,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1971年史学大师陈垣逝世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开展了对陈垣生平、学术道路、学术思想、学术地位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两个研究重镇,一是北京师范大学陈垣研究室,一是陈垣嫡孙陈智超。
张荣芳9卷本《文集》之中,把学术界对陈垣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文集》的问世,是陈垣研究第三镇诞生的一个标志,《文集》对陈垣的研究成就斐然,亮点纷呈,特色鲜明。
“新会之学”的赤诚追随者
2006年,张老师正式从中大历史系退休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陈垣研究之中,这些专题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发掘陈垣学的当代价值,作出了极大贡献。
宗教史研究是陈垣学的重要领域。张老师的《陈垣对外来宗教史研究的贡献》一文,将陈垣对外来宗教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
(1)厘清了外来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中国流传的若干史实。
(2)提出研究外来宗教史的几个基本观点: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各派平等等;倡导比较宗教研究;外来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注重搜集教外典籍研究外来宗教史。
(3)《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为研究外来宗教史提供了中西回历法转换的可靠工具。
(4)对外来宗教史籍的整理与校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陈垣全集》出版。张老师很快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书评,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和论证:
其一,陈垣在中国近代实证史学中有许多重要建树;
其二,陈垣把史学“通史以致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三,陈垣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可示来者以轨则;
其四,陈垣的治史方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陈垣学的研究者和追随者,张先生已然成为陈垣忠实而赤诚的“粉丝”。
励耘精神的积极传承者
张荣芳先生是励耘精神的积极传承者。在我看来,所谓励耘精神,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精忠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
三是勤奋敬业、为国育才的奉献精神。
爱国思想贯穿陈垣的一生,也是励耘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张老师曾撰有一篇名为《爱国史学大师陈垣》的文章,对陈垣爱国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陈垣青年时期是反帝反封建的热血青年,中年以后,面对中国学问的研究落后于欧洲、日本的局面,他满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片丹心,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呼吁“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抗战时期,在日伪的淫威之下,担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坚守民族气节,与敌伪周旋,学校坚持不悬日伪旗,不读奴化书,使学校成为北平抗日进步知识分子活动的据点。
解放后,陈垣的思想与时俱进,并于1959年,以79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体现了他志愿做“红专老人”的政治追求。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是励耘精神的又一核心。
2013年,陈智超著《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一书,出版。作者把陈垣、陈乐素、陈智超励耘三代史学传承的有趣故事,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张老师撰文认为,该书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真实、形式完美的可以信赖的信史。我们从《殊途同归》中,看出除了大的社会学术背景之外,陈氏三代治史卓然成家,主要是从幼年开始受文史知识的熏陶、科学方法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的培养。
勤奋敬业、为国育才的奉献精神也是励耘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张老师的《商务印书馆新出陈垣学术著作发微》一文,对商务印书馆出版陈垣的以及陈垣的学术传人柴德赓等相关著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发掘,看到了陈垣、柴德赓、来新夏、李瑚、刘家和等学术传承的清晰脉络。
陈垣是举世公认的杰出教育家,在倡导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今天,励耘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岭南文化的忠实守护者
张荣芳先生是岭南文化的忠实守护者。纵览9卷《文集》,与岭南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几乎占据《文集》的“半壁江山”。
2010年11月,在张荣芳先生的策划、倡导、主持下,中山大学与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纪念陈垣先生诞生13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论文集以《陈垣与岭南》命名,书名定名为“陈垣与岭南”有两层意思:一是清末民初岭南的学术环境和社会风对陈垣一生的学术成就和民族气节、家国情怀有深刻影响。二是此书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探讨陈垣与岭南关系的。
陈垣巨大的学术成就的取得,与滋养他成长的岭南文化密不可分。深入发掘整理研究陈垣与冼玉清、岑仲勉、容庚、容肇祖、昆弟岭南学人的学术交往,是张老师对陈垣研究的一大贡献。而《晚清岭南汉学学风的形成与陈垣的学术渊源》一文则系统论述了陈垣的学术渊源。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陈垣先生的家乡广东,张荣芳先生创立了陈垣学研究的第三镇,连接起了南北史学交流的大动脉,并促进了陈垣学向全国的传播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蓬江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