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如果不签订澶渊之盟,以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这时候的北宋防御体系还没有崩溃。
北宋建立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宋太宗时期多次主动出击,宋辽之间属于宋攻辽守阶段。
宋朝几次北伐失败,战略上开始转攻为守,相应的辽国,开始寻求攻击宋朝。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皇帝亲征,向宋朝发动进攻。
然而,辽军虽然长驱直入,大军直接打到黄河边的澶州,却没有大量歼灭宋朝的主力军,很多城市都没有攻破。
宋军虽然没有阻止住辽的南下,被辽撕开了防御缺口,但防御体系还算完整,仍然可以一战。
其次,辽的战斗力还没有特别强。
辽军这次在太后和皇帝御驾亲征情况下,大军直接饮马黄河,可在之前攻击中,大多攻击都遭到激烈反抗,辽军久攻不下的城市不在少数,也正是如此,才绕开坚城长驱直入。
在澶州城下,外出探访宋军情况的辽军主将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杀。
辽军屯兵于坚城之下,主将又被射死,直接影响了辽军的信心,削弱了辽军战斗意志。
由于之前并没有完全攻克沿途城市,这些被甩在身后的城市以及坚城里的士兵,不断骚扰补给线,辽军后路也有被切断的风险。
再次,宋卑躬屈膝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
澶渊之盟签订前,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还没有形成卑躬屈膝的习惯,花钱买和平的路子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谁也不知道。
可选择余地比较小,战斗坚决度也会比较高,这比后来金军南下时情况要好很多。
此时,如果宋朝坚决抵抗不和谈,让辽军还没有攻陷城池的宋军袭扰辽军后方,等各路援军到来后,对辽发起围攻,胜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已经有将领向宋廷提出作战建议。比如当时的边将杨延昭,上书宋真宗:敌军深入我国腹地,久攻不下,应该派军队守住各处关隘路口,阻断他们撤退的道路,等勤王大军到齐,就可以围歼他们。到时候再乘势北上,燕云十六州就可以被收复了。
可惜宋朝皇帝宋真宗畏敌如虎,一心想和谈,决定花钱买和平,尽快结束战争,将领和大臣拗不过执意和谈的宋真宗,只得和辽进行谈判,最终签订澶渊之盟。
宋朝不是没有能打的将军,也不是缺乏能战的军队,但宋朝的统治者总是软弱的不行,害怕打仗,不管是宋真宗、宋钦宗还是宋高宗,皆是如此,最后只能把命运交给对方,宋朝的版图也越来越小,最后退无可退走向灭亡。
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