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何和谈时,宋真宗定的底线是给钱可以,领土一寸都不能让,最终签订的澶渊之盟谈不上丧权辱国,但宋朝绝对错失了一次收复燕云十六州,并重创辽国的机会。
因为从表面上看,契丹人一路势如破竹,在短期内突入到宋朝腹地,兵临澶州,此地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很近,而且是开封北面最后一道屏障,只要攻破澶州,即可兵临开封城下。
但是,契丹人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而且不以占领城池为目的,大军深入后,根本没有后方,沿途的宋朝军事重镇并未被摧毁。
这是最为致命的,但凡宋真宗胆子大一点,有魄力一点,辽国这20几万大军必然遭到重创。
当时,辽国南下攻宋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注意结合示意图来阅读):
1004年,掌控辽国大权的太后萧燕燕带着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理由,发兵20余万,大举南下,进攻宋朝。
辽军在攻破宋辽边境的唐兴口后,又大举进攻宋朝在宋辽边境的军事重镇威虏军,结果,辽军非但无法攻破威虏军,还阵亡了一员偏将。
辽军在威虏军吃了苦头后,干脆放弃进攻威虏军,转而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顺安军(今河北省高阳县),一路进攻北平寨。
然而,顺安军和北平寨根本打不动,来势汹汹的辽军反而被宋军将领石普和田敏击退。
连续多次攻城失利后,辽军干脆放弃攻城,绕开这些难啃的骨头,直接一路向南。
几天后,辽军主力抵达宋朝的定州,宋军主力大兵团就部署在这里,号称是定州大阵。
辽军在这里对定州兵团展开了多轮进攻,结果始终无法取得突破。
双方进行了短暂的军事对峙后,辽国太后萧燕燕于是决定放弃攻打定州,并且绕开定州大阵,一路往南狂飙突进。
不久之后,辽军兵临瀛洲城下,萧燕燕决意攻取瀛洲城,双方由此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大战。
谁知,瀛洲守将李延渥对辽军严防死守,面对辽军的四面围攻,宋军将士拼死血战,死守不退,一番血战之后,辽军阵亡3万余人,伤6万余人,但始终无法攻破瀛洲城。
如此伤亡之下,辽军只得撤军,并进行短暂的休整。
随后,辽军放弃进攻瀛洲,继续往南突进,不久便抵达北宋腹地的天雄军地界。
但契丹人对天雄军发起猛攻后,还是无法攻破,于是又放弃进攻天雄军,继续向南进军。
不久之后,辽军抵达德清军地界,德清军位于天雄军和澶州之间,是澶州北面的门户。
辽军大将萧挞凛随即对德清军展开了猛烈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德清军最终被辽军攻破,宋军包括守将张旦在内的十几名将领战死。
攻陷德清军后,辽军很快兵临澶州城下。
而澶州则是北宋首都开封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澶州失陷,那么开封城将朝不保夕。
就在辽军三面包围澶州城时,宋军部署了一种远程重型武器——床子弩。
恰好这时,辽军大将萧挞凛带着数十个骑兵到城下巡视,结果被宋军使用床子弩一箭射杀。
统兵大将的阵亡,使得辽国太后萧燕燕再无底气与宋军继续开战,因此越来越迫切地希望能和谈。
而此时宋真宗也在宰相寇准等人的劝谏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并在寇准等人的强势施压下,半推半就地登上北城的城楼,升起象征皇权的龙旗。
史载,澶州诸军见状,纷纷高呼万岁,声音传出数十里地,气势百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上,就是辽军南下进攻的大致路线和过程。
可以看出,辽军一路上其实并没有打多少个胜仗,反而是处处碰壁,只不过他们只要是遇到攻不下的军事重镇,就直接绕开,然后拼命地向宋朝腹地突进。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辽军看似一路势如破竹,实则孤军深入,而宋朝北方边境以及腹地的军事重镇并未被攻占,实力原封不动地保留。
辽军方面则因为深入宋朝腹地,沿途又没有攻占多少城池,导致没有后方。
就在辽军三面围攻澶州时,北边的宋军各大重镇完全有能力切断辽军的退路和补给线,进而分兵南下,与南边的宋军一起,对这20余万辽军实施合围。
同时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让辽军无法就地得到补充。
时间一久,只要指挥得当,这20余万辽军被宋军吃掉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极大的优势之下,宋军取胜的胜算也是极高的。
看看上面澶州之战的示意图就知道了,辽军的进攻路线,从北到南几乎是长长的一条直线,这种孤军深入之局,只要北边的宋军掐断辽军的北归之路,再南下合围,那么辽军将陷入极端不利的情况。
当时,镇守北方边境的大将杨延昭(第二代杨家将)就曾经上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就认为契丹人深入宋境太深,因此建议朝廷命令北边的宋军各路人马封锁重要隘口,截断辽军退路,断其粮道,再伺机对辽军实施合围,以图歼灭这20余万辽军,再北上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事实上,当时宋朝在南边的澶州聚集了几十万人马,北边的定州大阵有十几万人,加上北边其他各大军事重镇的兵力,完全足够对辽军展开合围的。
但宋真宗怯战,急于求和,对杨延昭的建议不予理睬,哪怕宰相寇准也极力劝说宋真宗继续和契丹人打下去,他也不听,执意求和。
宋朝也由此错失了一次重创辽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澶渊之盟之所以能谈成,不仅仅是宋真宗的原因,背后还有辽国太后萧燕燕的推动。
事实上,早在辽军南下之初,在宋朝边境作战失利,好几个军事重镇都无法攻克的情况下,萧燕燕就已经萌发了和谈之意,她之所以继续往南打,是想以武力逼迫宋朝方面在谈判桌上让步。
当然了,如果南下能一举打得宋朝元气大伤,甚至如果有机会灭了宋朝,她也是很乐意的。
当时,降将王继忠曾多次劝说萧太后与宋朝和谈,正好萧太后也有这个想法,于是就让王继忠写信给宋真宗,表达和谈之意。
王继忠原本是宋真宗的心腹,后来在一次与契丹人的战争中被俘虏后,选择了投降,宋朝方面还以为他战死了,直到看见他写来的信,才知道人还活着,只不过已经投降辽国。
宋真宗收到信后,也想跟契丹人讲和,于是派曹利用作为使者,出面与契丹人谈判。
但曹利用出发后,在天雄军被扣下了,因为当时辽军攻势很猛,天雄军方面,由文官王钦若坐镇,他认为契丹人正在宋朝境内四处进攻,哪有半点讲和的意思。
所以他不相信契丹人想和谈,于是扣留了曹利用。
直到辽军进攻瀛洲时,战死3万余人,伤6万余人后,萧太后才着急了,于是又催着王继忠再给宋真宗写了一封和谈的信。
虽然萧太后想和谈,但辽军的进攻势头一点都没有收敛,还是继续南下进攻。
一直到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也御驾亲征,抵达澶州时,辽军作战失利,萧燕燕再次派人送信给宋真宗,表达想和谈的意思。
这时,宋真宗一查才发现曹利用被扣留了,于是亲自下旨要求天雄军放曹利用离开,前往契丹军营谈判。
双方的和谈这才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和谈的过程中,宋真宗的底线是领土一寸都不能让,但给钱可以,但他能接受的上限就是百万两白银。
然而,宰相寇准坚持主战无果后,又担心在谈判中吃亏,所以特意找到曹利用,直接用威胁的语气说道:
“虽然陛下许诺最多可以向辽国支付百万之资,但我寇准觉得太多了,你这次去谈判,要是超过30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听完,吓出一身冷汗,最终在谈判中,达成的协议是,宋朝每年向契丹支付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
此后,这一纸和约确保了宋辽之间上百年的和平。
这个盟约,其实仅从赔钱的角度来说,每年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对宋朝来说,确实九牛一毛,但从体面的角度来说,宋朝是吃亏丢脸的。
因为辽国一分没出,既然是兄弟之国,契丹人哪怕每年送来几千头牛羊,也算双方对等来往。
但澶渊之盟的结果是宋朝单方面的付出,属于是不对等的。
当年渭水之盟,李世民给了突厥人钱,约为兄弟,突厥人好歹事后还回赠了几千头牛羊,而这一次,契丹人显然是只占便宜,不吃亏。
最关键的是,契丹人虽然攻入中原的兵力有20余万,但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粮草短缺,而且损兵折将,随时面临被宋军合围的风险。
可惜的是,宋真宗怯战,能力又平庸,大好的机会被他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