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4月24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紫金竹之歌》改稿会在北京举办。《民族文学》原主编石一宁,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郭艳,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以及《紫金竹之歌》作者郑欲翔,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军,作家出版社编辑、《紫金竹之歌》责编田小爽等参加会议。会议由胡军主持。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军主持改稿会

长篇小说《紫金竹之歌》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自然来稿中筛选而出。作者郑欲翔是一位来自云南山区的中学语文教师,迄今已在一线任教33年,《紫金竹之歌》是他的长篇处女作。作品以近乎纪实的创作手法,以滇西隆保县竹麻乡阿婆树村大竹棚小学为叙述空间,以乡村教师为叙述主体,通过控辍保学、“读书无用论”、“两免一补”、留守儿童、撤并校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关键词,勾勒出中国乡村教育30年的发展变化,刻画了以王秋初为主人公的两代乡村教育者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克服困难、默默奉献,用生命践行着“让乡村孩子靠读书走出大山”信念,坚守乡村阵地,为国育才的人物群像。


《民族文学》原主编石一宁发言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郭艳发言

与会专家们对这一位素人作家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紫金竹之歌》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样的题材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里是有亮点的,是独特的。作品高度还原了乡村教育的现实和乡村教育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精神情感和物质生存的种种遭遇。作者郑欲翔虽然是一位非专业作家,但作品细节饱满,提供了很多原生态的、新鲜的文学素材,写出了乡村教育艰难的发展历程,是继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王》和90年代的《凤凰琴》之后一部试图在文学叙述的空间和时间上完成延续的反映乡村教育的作品。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发言

在对文本进行仔细梳理后,专家们以专业的态度从作品结构、人物塑造、素材的取舍和转化、文学性表达等多角度,对作品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针对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专家们建议作者从宏观布局出发,以时间为线,将30年来乡村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深挖每个阶段乡村教育存在的时代特征,对素材进行重新梳理和提炼;加强对女性乡村教育者形象的刻画;在矛盾冲突中,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作者郑欲翔在改稿会上深情发言,他称这次改稿会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文学写作课,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给予他这样平凡的写作者一个重要的机会。郑欲翔表示,乡村教育在乡村发展中至关重要,且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困难的丛林中砥砺前行,他一定要充分吸收、消化专家们的意见,对书稿进行细致的修改,争取让《紫金竹之歌》成为一部深切反映乡村教育的力作。


与会专家合影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