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1942年8月3日—2016年4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
一、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陈忠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其深刻的作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陈忠实出生于 1942 年 8 月 3 日,陕西西安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的他,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时期受赵树理《三里湾》文学启蒙,萌发了作家梦。1962 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后因高校招生名额缩减与大学失之交臂,此后主要通过自学获取文学知识。
陈忠实的创作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他曾在农村务农多年,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白鹿原长大的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极为熟稔,怀有深切和热烈的感情,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村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百态。
陈忠实的创作生涯起步较早。1973 年,31 岁的他写成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并发表于《陕西文艺》,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此后,他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在当时颇有影响。虽然这些作品在他后来看来很不成熟,但却锻炼了他选取素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他日后创作长篇小说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1979 年,陈忠实凭借短篇小说《信任》获得中国作协 1979 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不断精进创作,出版了多部作品。1982 年,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1983 年,第一部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发表,并获得多项奖项。
陈忠实真正饮誉文坛和达到创作巅峰是在九十年代初。1993 年 6 月,其成名著作《白鹿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被誉为 “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通过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和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1998 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 “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白鹿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等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含的典型形象,以及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陈忠实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被誉为 “写实主义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还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2016 年 4 月 29 日,陈忠实因舌癌在西安西京医院逝世,享年 74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作。
二、生平经历
(一)早年岁月
出生于农民家庭,对白鹿原的熟悉与热爱。
陈忠实于 1942 年 8 月 3 日出生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家里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务农,在白鹿原长大的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极为熟稔,怀有深切和热烈的感情。这种深厚的情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受文学启蒙,踏上创作之路。
15 岁时,陈忠实阅读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他创作的《桃园风波》得到老师们的普遍好评,满怀热忱地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61 年,他和常志文、陈鑫玉组织了 “文学摸门小组” 文学社,并创办文学墙报 “新芽”,他的散文《夜归》在 “新芽” 创刊号刊登。
组织文学社,发表作品。
1962 年陈忠实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同年 9 月担任小学民请教师。1964 年又调到中学任教,仍为民请教师。1962 年 - 1964 年的这段教师生涯,并未阻挡他对文学的热爱。1973 年,31 岁的陈忠实写成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并发表于《陕西文艺》,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二)光荣入党
入党历程及在特殊时期的经历。
1966 年 2 月 12 日,陈忠实经王俊峰和赵学谦介绍入党,但因 “文革” 破坏了党的基层组织,故到 1971 年 2 月 9 日才转正。同年 11 月他到北京,被评为毛西公社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1 年,他借调立新(原毛西)公社,协助公社进行建党工作,次年任公社卫生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3 年 5 月,经中共西安市郊区党委决定,他由集体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婚姻与家庭生活。
1968 年陈忠实和王翠英结婚,次年大女儿陈黎力出生。
(三)文学初露
发表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1973 年 10 月,陈忠实写成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并于 11 月发表于《陕西文艺》。此后一年一篇,直到 1976 年在刚复刊的《人民文学》第 3 期上发表《无畏》为止,连续发表了 4 篇短篇小说,在当时颇有影响。虽然后来他觉得这些作品很不成熟,但这些写作实践锻炼了他基于生活实践选取素材的能力和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为他日后驾驭较长篇幅的小说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加入作家协会,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8 年 10 月,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恢复活动领导小组举行会议,急需发展新会员,便批准陈忠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即后来的陕西省作家协会)。1979 年五月,写就短篇小说《信任》。1979 年 9 月 25 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举行会议批准陈忠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 年短篇小说《信任》获中国作家协会一九七九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四)精进不止
出版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
1982 年 7 月,短篇小说集《乡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陈忠实出版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共有短篇小说 19 篇。1983 年 3 月,陈忠实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刊登于《小说界》第 2 期。同年,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和陕西省文艺创作 “开拓奖” 荣誉奖。1984 年五月,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文艺出版社举办的《小说界》第一届文学奖,陈忠实第一次到上海参加了颁奖活动。
获得多项文学奖项,拓展创作风格。
1984 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忠实以陕西代表身份赴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1985 年以中篇小说《篮袍先生》创作为标志,他跳出农村新人新事的题材的桎梏,笔触由简单浮泛的歌颂延伸至对民族命运和人性淬炼的深度思考,洞察历史的本真,观照人的生存的永恒。
(五)大器晚成
创作《白鹿原》的历程,包括查阅史料、走访探寻等。
1988 年 2 月,陈忠实潜心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并到长安、蓝田等县查阅和搜集史料。同年 4 月,他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1989 年,完成《白鹿原》的初稿。1992 年 1 月 29 日,《白鹿原》书稿写完,全书共四十九万六千字。
《白鹿原》的问世及获得的荣誉。
1993 年 6 月,《白鹿原》(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 7 月,《白鹿原》在西安首次发售。1994 年《白鹿原》获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炎黄杯 “人民文学奖”。1996 年九月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日文版《白鹿原》,使其成功走向世界。1998 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 “茅盾文学奖”。
(六)晚年经历
完成《白鹿原》这部巨著后,陈忠实将近 10 年没有再创作。2016 年 4 月 29 日 7 点 40 左右,陈忠实因舌癌在西安西京医院逝世,享年 74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作。
三、文学成就
(一)作品风格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朴实自然,贴近农村生活。
陈忠实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他的笔触朴实自然,深深扎根于农村生活的土壤。他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在他的笔下,农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满了真实的生命力。他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情节,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农村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厚重。
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陈忠实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进行创作,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方言和口语的运用,不仅让人物更加生动鲜活,也让读者更能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白鹿原》中,陕西方言的运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关中大地,感受到了那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二)代表作品分析
《白鹿原》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这部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背景,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和文化传统。书中白鹿两家的斗争,实际上是农村阶级斗争的缩影。白姓家族代表地主阶级,而鹿姓家族则代表农民阶级。两家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同时,小说还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这些文化观念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鹿原》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白家的族长,他恪守传统道德观念,以维护家族荣誉为己任。他有一副 “坚硬笔直的腰杆”,隐喻着主流传统文化的神圣和尊严。鹿子霖则是鹿家的族长,他与白家斗争多年,试图颠覆白家的地位。田小娥则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女性,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成长历程,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陈忠实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贴近农村生活。他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使小说更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他的描写细腻入微,无论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是场景描绘都非常生动逼真。这种语言风格既有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又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白鹿原》获得了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他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集《乡村》、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蓝袍先生》《四妹子》等作品,也各具特色,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短篇小说集《乡村》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些短篇小说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陈忠实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中篇小说《康家小院》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它通过对康家小院中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市场经济和商品观念涌入农村后,农民道德观念的变迁与冲突。
《蓝袍先生》以主人公徐慎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深刻探讨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部作品不仅是陈忠实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激发他创作《白鹿原》的灵感来源之一。
陈忠实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被誉为 “写实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发展,永远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阅读。
四、总结
陈忠实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农民家庭走出,凭借着对文学的执着热爱和不懈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忠实的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朴实自然地描绘农村生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农村的真实面貌。他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使作品充满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他的代表作《白鹿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书中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等,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白鹿原》不仅在国内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等多项殊荣,还走向了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除了《白鹿原》,陈忠实的其他作品也各具特色。短篇小说集《乡村》、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蓝袍先生》等,都展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注,以及对人性、历史的深入思考。
陈忠实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被誉为 “写实主义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2016 年,陈忠实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作。他的文学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