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北京艺术伞国际艺术中心(运营主体:北京小蕃茄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违规操作。其以"店庆促销"名义发售单价超万元的200-400课时大课包,吸引2300余名家长支付课程预付款达2000万元,远超北京市规定的60课时/5000元上限。闭店前三个月仍以"续费优惠"诱导家长缴费,且部分款项未开具发票。期间,招募山西保安贾某作为挂名法人,通过提交虚假材料完成工商变更。原股东在变更后迅速转移资产至关联企业,导致闭店时账面无资金退还家长。另外,闭店后家长还面临"转课陷阱",剩余课时被强制转至其他机构且需额外缴费,课程安排零散难以衔接。该事件成为全国首起"职业闭店人"典型案例,引发教培行业信任危机。

实际上,职业闭店人的出现绝非偶然。

*具体案例 具体分析 法律科普 仅供参考

01什么是职业闭店人?

职业闭店人,是指以第三方身份,表面上为商家处理关店事务、债务纠纷、客户维权等事项,实则通过非法手段,如法人变更与身份包装、资产转移与虚假清算等,帮助商家逃避法律责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从业者。

他们通常会为客户制定跑路、卸责、减少债务、分化维权者的计划,承接的业务基本来自培训机构、健身房等预付消费场所。这些机构往往存在大量预交费、充值的客户,维权人数较多。

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专门锁定那些采用预付费模式的企业。这些行业往往资金链较为脆弱,一旦经营不善,便容易陷入困境,这也为“职业闭店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整个“闭店跑路”的过程中,法人变更与身份包装是“职业闭店人”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职业闭店人通过在社会上招募征信“纯白户”,这些人大多是农村老人、无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对法律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职业闭店人”利用他们急需金钱的心理,以相对低廉的报酬,甚至只需几百元,诱使他们担任挂名法人。随后,通过伪造各种材料,在工商行政部门违规完成法人变更登记手续。这些不明真相的“纯白户”,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商家逃避债务的替罪羊。

而资金转移与债务切割,则是“职业闭店人”操作的核心环节。他们借助非法渠道,将资金迅速转移,使得公司账户在短时间内空无资产。同时,通过虚构债务合同,制造公司负债累累的假象,以此来逃避债权人的追责。

02如何惩处此类行为?

在看似合法的表象之下,“职业闭店人”的行为实则暗藏诸多法律雷区。从民事、行政到刑事,各个层面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

(一)刑事责任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若 “职业闭店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促销、虚构闭店理由等手段诱骗消费者充值,可能构成诈骗罪。例如,2025年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中,郑某顺等人为摄影店策划 “周年庆充值返现” 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虚构充值返现规则、隐瞒店铺经营困境等手段,骗取146万元后消费者充值款,随后闭店失联。经法院 审理查明,其行为符合《刑法》第266条关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最终郑某顺等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若干。

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

若闭店过程中存在签订、履行合同的欺诈行为,如虚假承诺课程服务或退款,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北京丰台区法院在瑜伽店闭店案中指出,闭店前促销或构成合同诈骗罪。

妨害清算罪(《刑法》第162条)

企业通过虚假清算报告注销公司,逃避债务,直接责任人员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 20万元罚金。例如,湖北仙桃某音乐会所股东未清算债务即注销公司,被法院判决连带清偿消费者 7000元。

(二)民事责任

债务责任(《民法典》第551条):

债务转移若未经债权人同意,将被判定无效,原经营者依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北京首例判决为例,“职业闭店人”薛某,在明知公司存在大量会员债权未进行清算的情况下,仍提交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注销公司,其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薛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向消费者赔偿8260元。

合同违约赔偿(《民法典》第577条)

闭店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的,消费者可要求退还预付款并赔偿利息。福州某健身馆闭店案中,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全额退还1000元健身卡费用。

股东连带责任(《公司法》第20条)

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逃避债务的,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北京 “艺术伞” 案中,原股东因转移资产被列入3年禁业名单。

(三)行政责任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为打击“职业闭店人”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根据该条例规定,对于虚假登记的代办人,最高可处以10万元的罚款。这一严厉的处罚措施,旨在遏制虚假登记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主体登记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北京某中介机构,在协助“艺术伞”闭店的过程中,通过递交虚假登记材料、隐瞒重要事实等手段,为其代办公司变更登记。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最终,该中介机构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被依法罚没65.58万元。

03普通人如何避开“闭店陷阱”?

充值前,我们可以通过“三查”来初步判断商家的可靠性。

1、查企业成立年限:通常情况下,成立年限不满3年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经营稳定性相对较弱,消费者在充值时应保持谨慎态度。

2、查法人变更记录:若1年内法人变更超过2次,就需要引起警惕。频繁变更法人可能是商家试图逃避责任的信号,他们通过更换法人来混淆视听,让消费者在维权时难以找到真正的责任人。

3、查诉讼信息:我们可以借助天眼查、企查查等专业平台,查询企业是否存在未了结的诉讼案件。如果企业有大量诉讼缠身,说明其经营状况可能不佳,存在较大的风险。

除了充值前的调查,识别闭店前兆也十分关键。

比如商家进行异常促销,推出诸如“充值送iPhone”“终身卡半价”等极具诱惑性的活动,这很可能是商家在闭店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套现。而店铺突然装修,也可能是商家的障眼法,他们以装修为借口,掩盖闭店跑路的真实意图。

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维权四步走”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一,妥善保存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宣传资料等相关证据,这些是维权的重要依据,能够证明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消费关系以及商家的承诺。

第二,向12315投诉,这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途径之一。12315作为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依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能够依法受理并处理消费者投诉。如果涉及消费者人数较多,还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集体诉讼,增强维权力量,降低单个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第三,申请财产保全,这一措施可以防止商家在闭店后转移资产,确保消费者在胜诉后能够顺利获得赔偿。

第四,若涉案金额超过5000元,且符合《刑法》相关犯罪构成要件,可向公安机关刑事报案,追究商家的刑事责任。

畅森律师告诉你

在当前“职业闭店人”现象频发的市场环境下,普通消费者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掌握识别商家异常经营行为的方法,有效规避‘闭店陷阱’。若不慎遭遇此类情况,消费者应保持冷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律师的法律援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挽回损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