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文章后,欢迎各位留下宝贵的意见和收藏支持,一起探讨交流,并且持续关注后续的发展动态。

前言

浙江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条件,结果网友们听后纷纷调侃她太过单纯。这两个条件分别是年收入达到15万以及享受双休日。大家觉得她的这两个要求是否合理呢?

年薪15万加双休

在杭州一场大型招聘会的现场,一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女生求职经历吸引了围观群众的目光。这位带着名校标志的新闻系毕业生,直接向招聘经理提出了两个期望:年收入15万和周末双休。话音刚落,现场气氛顿时变得安静,HR们互相看着对方,不知如何回应。



对于长期从事新闻行业的前辈来说,他们深知这个行业早已没有朝九晚五的概念,周末双休更是奢望。突发新闻报道、深夜策划选题、24小时轮班制度才是工作常态,而双休对媒体从业者而言几乎不可能实现。显然,这位姑娘并没有深入了解行业现状,把职场想象得过于理想化。

更有趣的是,同场还有一位男生的表现截然不同。他主动降低自己的要求,表示月薪6000元就满足,加班也完全接受。他的求职策略堪称典范,不纠结于起薪的具体数额,更加重视岗位的成长空间,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学习的机会。



那么,这两位应届生中谁更容易找到工作呢?想必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企业HR常常抱怨,现在有些年轻人简历写得比论文还要精美,但一问到行业常识就露馅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刚毕业就想拿到高薪,怎么可能实现呢?

根据某招聘平台的数据统计,新闻专业应届生的平均起薪大约在5000到8000元之间,而15万的年薪相当于直接翻倍索要。然而,真正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数字上的差距,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思维偏差。如今,学历早已不再是敲门砖,研究生和名校毕业生遍地都是,学历已经不再稀有。



相比于名校光环,企业更看重求职者对行业的深入理解。某传媒集团的招聘负责人提到,他们并不排斥薪资要求较高的候选人,但害怕的是那些要价高却理直气壮的人。前年招录的一位985毕业生,入职三个月还在询问为什么记者需要自己寻找选题,这种认知差距是学历无法弥补的。

大学生就业偏差

浙大女生提出15万年薪加双休的要求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正是因为触动了当代毕业生的集体焦虑点。



网友们纷纷评论,质疑这位女生是否过于自负,文科生想拿高薪恐怕是对就业市场存在误解,建议先查查应届生的平均工资再做决定。00后应届生则认为追求高薪没什么不对,万一实现了呢?而85后的职场老手则语重心长地表示,当年自己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才拿6000元月薪,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胆子大。

这些声音无论是批评还是嘲笑,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如今正是学历贬值的时代,名校的光环早已不再有效。随便浏览一下招聘网站就能发现,新闻专业的应届生能够进入顶尖媒体已经算是幸运,更多人只能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做出选择。



某二线城市日报的实习记者月薪仅为3500元,这还是税前金额。那位浙大女生所要求的15万年薪,相当于月薪1.25万,在杭州已经是资深编辑的水平。对于毕业生而言,最需要打破的迷信就是名校情结。

最近也看到不少名校毕业生求职失败的例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拿着耀眼的学历,却连职场的基本规则都不清楚。

例如,某建筑专业的男生拿到了本地顶级央企的工作机会,仅仅因为不愿意下工地就直接拒绝了。这种行为让网友们一时无言,既然不喜欢工地环境,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



当然,大学生的这种就业误区也与教育体系有关,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明显脱节。某211新闻学院的课程安排中,理论课占据了八成比例,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学生们可以熟练背诵传播学理论,却连一份采访提纲都不会编写。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满脑子理想主义的职场新人。有企业HR直言,现在一些应届生对行业现状一无所知,但在谈论薪资福利时却头头是道。

对此,网友们建议,应届生千万别只盯着公司不放,尤其是毕业后的前几年,学会真本事远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工资和加班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值得过分纠结。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急着考公务员,而公务员岗位的竞争现在已经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地步。归根结底,应届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然模糊不清。



摆正求职心态

拥有名校文凭的毕业生反而更容易在求职路上碰壁,这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位置。企业招聘员工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供养文凭。

现在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是什么?实战能力无疑排在首位。某大厂的HR透露,他们宁愿选择二本院校但参与过三个实际项目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录用只会考试的学霸。这句话虽然刺耳,但却真实反映了现实。许多应届生将学历当作筹码,开口就说“我值这个价”,却没有提供与之匹配的能力证明,这让企业难以接受。



为了调整自己的定位,大学生在求职前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了解行业的基本薪资水平,不要被所谓的“平均薪资”误导,不同城市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应届生的起薪可能只有6-8K,如果张口就要15K,只会让HR觉得你在做梦。

其次,要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大学期间不要只顾着刷题,实习经历、比赛参与、项目经验才是真正的硬通货。越来越多的非重点院校学生凭借三年的自媒体运营经验成功逆袭进入大厂。



最后一件事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成果。程序员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编写的代码,设计系的学生可以递交作品集,文科生可以整理调研报告。空口说白话不如拿出实际行动,只有把自己的成果展现给HR看,才能让他们相信你的能力。

高学历的实际价值在于为你提供了更多的试错机会。比如,名校生即使进不了大厂,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有潜力的小公司。而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加精准地定位自己的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与其纠结“我应该值多少钱”,不如思考“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当你的能力足以支撑起你的野心时,理想的工作自然会向你敞开大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