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关系紧张的真实原因,缺乏身体上的亲密。

在现代生活中,伴侣关系紧张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夫妻或情侣明明相爱,却常常陷入争吵、冷漠或疏离的状态。他们可能认为问题出在沟通不畅、价值观差异或生活压力上,却很少意识到,关系紧张的根源或许与缺乏身体上的亲密感密切相关。

伴侣关系的核心在于情感连接,而这种连接不仅依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更需要身体的接触来维持和强化。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来看,人类的情感需求深深植根于早期的母婴关系中。婴儿通过母亲的拥抱、抚摸和眼神交流,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这种体验在成年后的伴侣关系中延续,身体亲密成为情感连接的重要纽带。

缺乏身体亲密的原因与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依恋模式会显著影响他们对身体亲密的需求和反应。例如,那些在童年缺乏足够身体接触的人,可能在成年后对亲密接触产生回避或焦虑。这种依恋风格会直接影响伴侣关系中的互动方式。

当伴侣之间缺乏身体亲密时,心理上的亲密感也会随之减弱。身体接触不仅能传递爱意,还能激活大脑中的奖励系统,释放促进信任和亲密感的激素(如催产素)。反之,长期缺乏身体接触可能导致情感疏离,甚至引发猜疑和不信任。

心理上的亲密感缺失,会让伴侣关系逐渐变得冷淡和紧张。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发现,伴侣的肢体接触(如轻拍后背)会激活大脑的催产素分泌,瞬间唤醒潜意识中“被母亲环抱”的安全记忆。当身体疏离持续发生,双方会无意识进入“关系警戒状态”,将对方默认成“不可靠客体”。



案例:一对总因家务分配争吵的夫妻,咨询后发现触发矛盾的并非任务本身,而是妻子擦肩而过时丈夫的刻意闪避——这个动作激活了她童年被父亲冷落的创伤体验。

其实,人类对皮肤接触的渴望刻在了基因里。婴儿通过母亲的怀抱建立“自我存在感”,成年后则会通过伴侣的体温确认“情感存在感”。当一对伴侣减少拥抱、牵手甚至眼神交汇时,本质上是退行到了“心理失联”的原始状态——就像被独自丢在婴儿床的孩子,只能用哭闹(争吵)或麻木(冷战)表达恐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