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才女众多,张爱玲,萧红,苏青,林徽因等人各领风骚,后人对她们的评价也不一而足。
但是有这么一个女人,她不光才华横溢,思想独到,清丽脱俗,并且还有其他才女远不能及的成就:
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职业撰稿人,中国女子学校校长;民国时期第一才女;中国金融界女子资本家。
这个有着众多殊荣的女人就是吕碧城。
吕碧城,原名吕贤锡,字遁夫,号明因。1883年出生在安徽旌德一个书香门第家。
童年时吕碧城是十分幸福的,家庭显赫,父母疼爱,5岁能对对联,7岁能作画,12岁那年写的诗便让众多文人惊叹不已。
吕碧城12岁那年,父亲吕凤岐猝然病逝。她无忧无虑的生活彻底结束。因为家中只有四个女儿,并无男丁,族人们便霸占了父亲留下的家产,将她们母女四人赶出家门。
当时年少的吕碧城出乎意料的淡定,她立马给父亲生前的好友及弟子写信,让他们出面帮忙,在众人调解下,她们母女才有立身之地。
此事过后,原与吕碧城订有婚姻的汪家,面对年纪轻轻便拥有如此魄力的吕碧城,让他们起了戒心,认定以后她必不会安心相夫教子,于是便提出解除婚约。吕碧城与母亲不愿过度争执,于是便答应下来。
随后她跟随母亲与姐妹投到天津舅舅严凤笙家。在舅舅家那几年,她们受尽了寄人篱下带来的白眼与奚落。期间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立志要出人头地。
在舅舅家居住期间,大姐和二姐相继嫁人,家中只剩她们母女三人,有亲戚对她们感到不满,竟唆使匪徒将母亲和小妹二人劫持,匆乱之下,母女二人喝下毒药,幸亏被人救下,才得以活了下来。
这一件件事情的发生,都在吕碧城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1903年,因舅舅不同意她想去天津女子学校读书的请求,吕碧城一气之下逃出家门,奔赴天津,再不愿忍受苟且度日的痛苦。
就这样,一个家道中落的富家女,只身一人踏上了天津的土地,在这里,她得到了自由,释放了自己的才华,正式开启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吕碧城来到天津,举目无亲,万般无奈之下,她给舅舅蜀中方秘书的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希望她能帮助自己。
阴差阳错之下,这封信到了《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了。英敛之读罢之后,被信中斐然得文采所打动,禁不住连连称赞。
了解到吕碧城窘迫的条件,他亲自登门拜访,邀请她到报馆内居住,并受聘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
至此,这位才女正式登上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吕碧城的才华在《大公报》得到充分的发挥,她在上面发表的诗词歌赋,以及宣扬女子解放及女子教育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培养了一代女革命家,给《大公报》带来很多读者。
1904年春天,有一位“梳着大背头,身穿军装”的女人拜访她,交谈中吕碧城才发现拜访者竟是大名鼎鼎的女侠秋瑾。秋瑾被吕碧城宣扬的“女性解放”言论打动,亲自上门探讨,两人相见如故,交谈甚欢,被人合称“民国双女侠”。
1907年7月,秋瑾因联络起义的消息泄露而被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在当月15日被害,年仅32岁。
秋瑾遇难后,无人敢去给她收尸,只有吕碧城派下人到绍兴给她收殓,暂放在卧龙山下,并葬在西湖边上。
她还用英文写了篇《革命女侠秋瑾传》在海外发表,优美的文笔,轰动整个欧美。
那时期,袁世凯向政府提出“废除科举,创办学校”的提议,于是政府想开办一个女子学校,在英敛之的推荐之下,袁世凯读了吕碧城的一些作品后,当即决定由吕碧城担任女子学校的校长,而那时吕碧城只有二十出头。
后来,袁世凯在身边人的魅惑下有了称帝之心。吕碧城曾对其表达过自己的态度与想法,但均被忽视,面对“换汤不换药”的政治局势,吕碧城冷静分析形势利弊,急流勇退,自动退出转而投身商界,开始从事外贸生意。
吕碧城干一行像一行,生意场上的她有胆有识,会英语,懂管理,具有女性独特的魅力,再加上之前积攒得人脉资源,生意做的生风水起。短短几年间便积累了大量财富。
有了钱以后的吕碧城十分懂得取悦自己,她热衷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她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建造一栋豪宅,并花大量资金去装饰,恍如欧洲城堡;在美国旅行,总是租住最豪华得酒店,穿最时髦的衣服,像一个贵族公主一般。她出门赴宴,穿着高档礼服,从不重样。她曾经在美国最豪华的酒店居住长达6个月时间,而高昂的价格,令当地有钱人居住不敢超过7天。
吕碧城高贵,才华横溢,最终却一生未嫁,孤然老去。
其实,吕碧城的一生中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都是大名鼎鼎,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一位追求者便是她一生中第一个伯乐-《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当时吕碧城由于工作的原因与英敛之来往频繁,英敛之对吕碧城十分欣赏,彼时英敛之36岁,家庭生活幸福,但是自从吕碧城出现后,他控制不住内心的骚动,隔三初五便去拜访她,并且在短时间内带她将天津名流认识了个遍,正是英敛之,将吕碧城的朋友圈带到了更高层次。
时间一长,英敛之的夫人便发现了其中端倪,他的妻子是皇族爱新觉罗氏,为人端淑贤惠,天性好强,知晓丈夫的心意后,便“自觉”退出,离开天津去北京读书了。
天性聪慧的吕碧城自然很快明白英敛之对自己的微妙变化,以及他夫人做出的退让,女权思想至上的她是不会接受这一切的,于是不久后便借口回家探亲,离开了英敛之。
这段感情还未盛开便已败亡。
另一个背景强大的追求者便是国家元首袁世凯。袁世凯自结识吕碧城后,便对其实行了全方面保护。
秋瑾遇难后,吕碧城为其收尸一事被人举报,说吕碧城与其一伍,具有造反之心。袁世凯大怒:“若有书信来往就是同党,那我岂不是也成了乱党?”在袁世凯的庇护下,吕碧城安然无损。
面对袁世凯的屡次告白,吕碧城十分清醒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均完美拒绝,并将两人的关系化为纯洁的工作友谊,她成为袁世凯得贴身秘书,袁世凯十分尊重她的建议。
当然,最广为后人流传的便是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对吕碧城的一片痴情。
袁克文在当时是标准的“高富帅”,父亲是总统袁世凯,自己长相高大帅气,传闻他死后,有一千多个钟情于他的女子自愿系上白头绳而前来哭奠守灵,由此可见他的魅力有多大。不光长得帅,这枚“小鲜肉”还十分有才华,6岁识字、7岁读史、10岁能文、15岁作诗,18岁任清朝法务部副部长。
袁克文与吕碧城相识后,倾慕不已,在事业上多次帮助吕碧城,还常常为吕碧城填词写诗,眼底的情意一展无遗,然而,面对袁公子的一片深情,吕碧城还是清醒的
“袁家公子哥儿,只适合在欢场中偎红倚翠罢了。”
她那长长的追慕者名单中,还有清末名士易实甫、风云大儒梁启超、反清志士汪精卫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爱情之花均未完美开放。
“过于清高,不放一人在眼中”,是严复对吕碧城的评价。
当时,吕碧城看好的人选有三人,分别是梁启超,汪精卫,汪荣宝,但均已成婚,从此她便孤身一人过得逍遥自在。
1929年吕碧城独自一人游历欧洲,一次在英国伦敦街头,
“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学小册”,吕碧城的反应令人匪夷所思:“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每晨持诵弥尊圣号十声,即所谓十念法。此为学佛之始。”然后,第二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法名“曼智”。
就这样,无数男人的女神皈依佛门了。
1943年,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病逝。去世前,她将自己2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佛寺,并留下遗言:
“遗体火化,把骨灰和人面粉为小丸,抛人海中,供鱼吞食”
她的骨灰按照她的遗愿,由一位僧人驾一艘小船,在诵经中洒入了海中。
吕碧城逝世之后,各界精英人士纷纷悼念。这位数百年难一遇的女权倡导者,民国第一才女就此逝世,但是她一生不凡的事迹却被后位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