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24名技术工人都要离职了!”电话里,金岭新能源科技企业负责人声音颤抖,“我们公司生产的产品是高精度产品,没有这些技术骨干很难继续生产,我们公司该怎么办呀!”
原来,这家手握核心技术的“潜力股”企业,因前期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导致资金链吃紧,24名职工的工资被停发。多次协商无果后,职工们选择了暂停工作,直到给出满意解决方案。
“既要护住职工的‘钱袋子’,也要保住企业的‘命根子’。”听完企业负责人打来的电话后,无锡市惠山区监察大队根据惠山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裁审一体化”机制,第一时间联合区法院、区仲裁委提前介入,了解纠纷起因,研判化解方案。
“群体性欠薪纠纷涉及人数多、金额大,若单纯依靠诉讼方式解决,将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效果也不一定好。当务之急是要倾听双方的诉求,缓和员工的情绪,尽量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一旦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员工追回工资的希望更加渺茫了。”会议室里,惠山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庭法官分析道。
“先组织调解试试!”几天后,职工代表、企业负责人一起出现在了调解室里——
“我们在公司这么多年,对公司也是有感情的,之所以走到现在这一步,也实属无奈。”调解室里,员工们纷纷向法院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道出苦衷。
“公司正在抓紧筹钱,目前已经筹到了一部分,我们愿意立即支付给大家。虽然不能一次性补齐,但是想让大家看到公司的决心和态度!”在工作人员的调解下,公司负责人站出来表明立场。
几番沟通下来,工作人员发现,其实部分职工的离职意愿并不是很强,只是希望公司给个满意的说法,还是有较大的调解余地,于是现场趁热打铁话家常、讲案例、析利弊。
最终,5名技术工人在劳动仲裁前与企业达成了和解协议,决定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由于其余19名工人对工资计算方式还存在争议,案件进入劳动仲裁程序。
仲裁阶段,在法院指导下,仲裁委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双方交换证据、查明案件事实,聚焦工作计算方式争议点,积极制定方案,最终成功确定了分期付款的总体调解思路。依托该调解思路,9名员工在仲裁阶段与企业达成了调解协议。
技术骨干的陆续回归,为企业恢复经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企业发展慢慢步入了正轨,这也让剩余10名技术工人看到了更清晰的希望。
△诉讼阶段,法官与双方当事人代表进一步商定具体调解方案
“本案10名技术工人诉到法院后,我们依托前期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聚焦工人们的不同诉求,‘对症下药’,最终这10名工人也得到了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顺利与企业签订了调解协议。”劳争庭法官说道。
至此,这起涉及24名职工的欠薪纠纷经过三个阶段的调解,终于得到了圆满化解,案涉企业也成功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
“感谢法院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帮我们化解了纠纷,留住了这些宝贵的技术人员,今后我们一定更加用心经营、规范用工,减少劳资矛盾的发生!”企业负责人不断向法院表达着感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惠山法院坚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双保护”理念,联合惠山区人社局、惠山总工会等部门,积极探索劳动人事争议“调裁审一体化”机制,不断提高劳动人事争议矛盾纠纷处置效率和调解成功率,高效化解涉科技型企业劳动争议纠纷,为优化辖区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文中所用均为化名
来源:惠山法院
编辑:赵伟
审核:李思红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