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灌输。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 丁世洪
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这类“老师”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既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所谓的“父母从业证”。哺育、养育、教育仅凭自身经验或“想当然”去摸索,难免会在亲子关系的发展中遭遇“磕磕碰碰”,有时甚至会让彼此“伤痕累累”。
好的亲子关系是双赢的。当父母与孩子都以最佳的生命状态相互对待时,双方都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相反,坏的亲子关系则如同“互掐”。轻者,表现为言语上的威胁与责怪;重者,则升级为肢体上的殴打与暴力,致使家庭关系极度紧张,呈现出“母不慈,子不孝,家庭一味鸡飞狗跳”的混乱场景。如何将“互掐”变为“共赢”?答案就藏在日常沟通的细节中。
良好的亲子沟通往往是构建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
亲子冲突与家庭矛盾,大多是由沟通不畅或不愉快引发的。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常常“居高临下”,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滔滔不绝地说教其不足之处;或是“颐指气使”,美其名曰“给你一个眼神,你便懂”;更有甚者,会用讽刺、挖苦、幸灾乐祸的态度一通评价,试图以此来排解自己心头的烦闷。
但这种说教式、冷漠式、发泄式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心生抵触情绪,最终往往不欢而散,进一步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程度。
多讲爱,少冷落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 人在不如意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父母的身影,内心最渴望回归的便是家。 这是因为,家是充满爱的地方。
然而,现实中部分家庭却面临情感匮乏的困境,致使家中爱意缺失。家人之间关系冷漠,彼此仿若陌生人,或是相互抱怨,鲜有关心之举,缺乏真诚的沟通与家常的交流。一家人看似共处一室,实则心与心之间相距甚远,互不理解,冷漠的情感悄然破坏着亲子关系。
再者,部分父母过度关注孩子行为的对错,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对听话的孩子宠爱有加,对调皮的孩子则多有排斥,“不许坏”“必须好”的严苛要求,让孩子倍感压抑。当孩子试图冲破这无形的“牢笼”,挑战既定秩序时,父母往往以大道理相压,甚至搬出“你是我生的、我养的,就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让孩子不知道如何辩驳。如此一来,在家庭中,情绪感受被置于道理是非之后,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严重失衡,不仅难以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极为不利。
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宇数学考试考砸了,考了62分,攥着试卷忐忑回家。母亲接过试卷第一句话:“怎么又没上80?你看邻居家的小薇都考95分。”小宇低声说:“有几道题没看懂……”话未说完,父亲插话:“没看懂就是上课没认真听,哪来那么多借口……”
小宇欲解释近期课堂上跟不上节奏,父亲直接打断:“少找理由,今晚把错题重做三遍,以后每天加练20道题。”
整个过程中,父母未关注小宇的焦虑情绪,未关注其畏难心理,全程围绕“试题对错”讲道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后续观察发现,小宇逐渐回避与父母交流学习问题,课堂积极性也有下降。
多倾听,少说教
在现实生活里,不少父母习惯在孩子面前滔滔不绝,觉得“说个不停”便能教化孩子。 实则这更多是父母的自我安慰。 毕竟,很多时候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单纯的说教往往无效,父母应学会少说多听。
父母首先要允许孩子拥有自身感受,既不代劳解决问题,也不强行解救,更别妄图劝说孩子摒弃感受。接着,不妨引导孩子参与头脑风暴,一同想出解决办法,并挑选出最有效的方法。随后,父母只需认可孩子的感受,闭上嘴巴,让孩子自我修复。实际上,父母惯用的吼叫、说教等方式,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孩子陷入恐惧、焦虑和紧张,徒增心理负担。
睿智的父母会运用接纳、理解、支持等方式,以问句表达好奇,以陈述句表达同情,以感叹句抒发感慨,有效刺激并训练孩子,给予他们积极的情感支持,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孩子情绪与行为的自控能力。此外,父母经常向孩子坦诚自己的真实感受,远比简单说教更有效。
当小宇拿着试卷回家,眼眶红红的。妈妈接过试卷,先轻轻抱了抱他:“考砸了心里肯定不好受吧,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急着说教或追问错题,而是等小宇情绪缓和一些后,提议道:“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出了问题,你觉得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呢?”
小宇慢慢开口:“计算总出错,应用题也没看懂。”妈妈点点头:“那我们想想办法,比如每天练10分钟口算,遇到不懂的题及时问老师,怎么样?”小宇想了想,又补充:“我还可以用彩色笔标出题里的关键数字。”两人商量后选出每天练口算和错题整理这两个办法。妈妈笑着说:“这些主意很不错,妈妈相信你能做到。”便不再多言。
多鼓励,少指责
当孩子犯错,部分父母常采用指责、精神歧视、语言暴力,甚者棍棒相加等不当教育方式。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其一,孩子易将这些负面评价内化,产生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糟糕、无能,严重伤害自尊心,摧毁自我价值感。其二,若每次犯错都遭严厉惩罚,孩子心中会形成“犯错很可怕”的观念,致使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畏惧冒险。其三,有些孩子为逃避惩罚选择掩盖错误,难以养成诚实面对错误的品质,进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犯错乃人生常态,无人能避免。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应随意指责,而应合理接纳。将重点置于从错误中学习,专注寻找解决方案,而非惩罚错误行为。待双方冷静后,借助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探究错误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思考从中的收获及今后的做法。在确保孩子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体验自身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如此,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而非因错误受创。
初二学生小琳因沉迷手机与父母冷战,父亲说教无果。母亲未指责,温和询问:“手机哪点最吸引你?”小琳坦言:“同学都在讨论短视频,我怕被孤立。”母亲接着问:“最近熬夜刷视频时,有没有觉得上课容易走神?作业正确率有变化吗?”小琳沉默片刻:“数学小测错了好几道基础题,早上也总睡不醒……”母亲点头:“你觉得怎样平衡兴趣和学习?”小琳思索后,两人约定“每周1小时分享短视频,写作业时手机收进抽屉”。小琳感受到理解,主动反思后果,逐渐遵守约定,冷战化解。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灌输。当父母放下“教师”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以伙伴的姿态鼓励,亲子关系往往便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补习班”。而这,正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