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开心果回来告诉果妈,有个男孩又推了她一下。

果妈:那你是如何处理的?

开心果:我告诉老师了。

果妈:然后呢?

开心果:老师训了他一顿。

果妈:因为推你,他被老师训过几顿了?

开心果:那可多了!

果妈:那你觉得,只是告诉老师,有用吗?

开心果原本还沉浸在那个男孩被训过很多遍的喜悦之中,在果妈的提醒下,她忽然意识到:是啊,告诉老师了,被训了,他还是喜欢推我,也推其他小朋友!



这就和“孩子被打,要不要让孩子还手”这个问题类似。

老师和孩子的角度,其实天差地别。

老师:别给我惹事儿,这么点小事儿,我也不好处理。

基本上,老师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时候,一些事情就不了了之。

被欺负孩子:怎么办,老师不让我打回去!那我就不打回去了。

一般被欺负的小孩,也是比较听话的小孩,他们会听老师的话,不还手,告诉老师。

欺负人的小孩:我打了别人,不过被说了一下,下次我还能打!

这些小孩要是有这么听话,也不至于去欺负别的孩子了。别的孩子不反抗,只是找老师不痛不痒地解决问题,那么这类孩子,下次继续。

所以,在“矛盾”面前,不同的角色,处理的方式、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老师想息事宁人;

孩子太听老师的话;

欺负人的小孩坏心思不断。

孩子肯定是备受困扰的,这时候,该怎么办?

一定要教会孩子:将事情闹大!

果妈是这么对开心果说的:“除非你愿意一直被他推,被他欺负,否则,你就得反抗。”

如何反抗?

三个方法最直接了当。

第一个,打回去。

开心果不是那种愿意打人的孩子。

其实从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说,直接打回去,是最好的方式。

虽然孩子喜欢欺负人,但这孩子本身也是怕被别人欺负的,所以,他的攻击对象,往往是“弱者”。

因此,一旦被反击了,他们下一次不一定再敢欺负这个孩子。

第二个,让家长处理。

一旦事情上升到让家长处理,即便是小事,老师也不得不重视。

为什么老是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是因为不愿意处理这些事儿。

能理解老师,毕竟每天他们除了教学,还需要处理那么多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内心也是不愿的。

此时上升到家长出面想要处理了,那么老师肯定得重视。

只是,家长也担心,老师会对自己,对孩子有意见。

第三个,孩子“假装”一下。

这是最终开心果应对的方式。

后来又一次,这个男孩推了开心果,开心果就顺势倒下,然后使劲哭。

这下好了,班上好多小孩都来指责那个男孩,那个男孩除了被老师狠狠训斥了一顿,还告知了他的家长。

老师在没有任何伤害或者伤害很小的前提下,是不会过多处理的。

但是伤害一旦升级,那可就不一定了。

弱者,有时候容易被欺负。

但是适当地示弱,也会被保护。

总的来说,这3个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事情闹大。

只有事情大了,老师才愿意去处理,处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希望下次不需要再处理。

只有事情大了,孩子才能够学会保护自己的方式。

我们得让孩子知道:不惹事儿,但咱也不必怕事儿。有理在前,事儿就不怕闹大,这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