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F20250421
家庭亲子专刊
国际不打小孩日特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1005 篇文章
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无巴掌日”,这个日子可能略微冷门一些,目的旨在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这些年来,经过广泛宣传,大家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即不能对孩子进行这样的体罚。
而一些广为流传的育儿建议以及宝妈宝爸自媒体账号,甚至建议父母完全放弃对孩子采取会产生后果的惩罚措施。
而这种建议的理由是,让孩子承担后果会破坏亲子关系。
而这些观点,也让不少父母陷入了两难之境 :
“每次孩子犯错,知道不能惩罚他,但是讲道理他又不听……”
“专家说不能打骂,可放任不管不是更糟糕,我到底该怎么做?”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出来反对“不能对孩子加以惩罚”的观点,因为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明确指出这是错误的,为此我们在此斗胆为“惩罚”做一次辩护:
你需要的是施加
一个“合理负面后果”
我们认为,不是不能对孩子进行惩罚,关键是要施加一个合理负面后果。
数十年来,行为教养领域研究对于施加合理负面后果的发现:
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且未对停止的指令或后果警告作出反应时,若父母施加一个简短、合理的负面后果,孩子往往会很好地配合。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会发生几件重要的事情:
1.父母为情绪管理树立了榜样。
他们不会情绪失控。他们清楚该怎么做,所以能够保持掌控。他们不会反复尝试无效的方法(比如不断让孩子停下),随后因无效而懊恼。
他们始终保持冷静和克制,孩子会对他们看到的做出反应。
当父母能够掌控局面时,孩子往往也能更快地自我控制。
2.父母在教会孩子守规则。
当孩子知道规则和底线在哪里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很好。大多数孩子都希望遵守规则(至少在大多数时候)。
3.孩子的天性就是去试探规则和底线。
这是培养独立性的一部分,而独立性的培养贯穿于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
当父母通过让孩子知道界限和底线在哪里去回应这些试探时,孩子反而会感到安全和安心。
他们感到安全,因为他们可以预期自己的行为会得到怎样的回应,这种安全感让孩子觉得与父母的关系更紧密。
父母如何实施“合理负面后果”
这样一来,你可以在使用合理负面后果管教孩子的同时,仍跟孩子保持情感联结(我以每天的亲身经历,向你保证)。
具体要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1.先警告,必要时再采取相应后果。
以下是另一项在育儿类帖子中常常被忽视或遗漏的重要内容:
没有任何一篇行为育儿文章或书籍会鼓励父母直接采取负面后果,而不给孩子一个纠正行为的机会——除非该行为对孩子有危险(例如,他们可能严重受伤或伤害他人)。
经过充分研究并被广泛提倡的步骤顺序是:
1)给予指令
2)暂停并给予孩子遵循指令的机会
3)警告不遵守指令将导致的合理负面后果
4)再次暂停,让孩子有机会遵循指令
5)如有必要,执行合理的负面后果
整个过程可能只需几秒钟。孩子往往能很快学会恰当行为,之后大家就能继续正常生活。
但很多时候,父母停留在威胁阶段,却从未真正执行后果。
要补充的是,专家在对合理负面后果进行研究时,往往结合正向教养(positive parenting)中的方法(如引导孩子客观思考,教孩子与人协商等),以验证管教成效。
目的在于,使父母在使用合理负面后果管教孩子的同时,能够促进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交流。
2.何时该耐心安抚,何时该立即纠正。
有些情况下,孩子情绪非常激动,这时恰当的育儿方式是花几分钟沟通发生了什么,可能需要共同解决问题或只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就可以。
但当幼儿抢走姐姐的蜡笔拒不归还时,这就不是需要深入探讨、安抚情绪的时刻。
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迅速纠正抢夺行为,让事情回归正轨。
把每个时刻都人为地放大到不必要的程度,并不是在建立亲子联结,反而存在风险。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工作者,我担心这种做法传递给孩子错误的信息。
试想:如果孩子每次情绪激动时都能得到成年人全身心的关注,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认知——情绪越激动,得到的关注就越多。
这并不是在教孩子调节和安抚自己的情绪,而是在告诉他们:
每次情绪崩溃时,就能获得大量关注,而这正是所有孩子都渴望的!
这也是在暗示他们没有能力让自己恢复平静、好好表现。
当孩子学会在困难时刻自我调节,他们才会培养出自信和独立性,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
相反,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才能调节情绪,他们就会对父母产生依赖,对自己的应对能力缺乏安全感。
3.给予安抚和确认情绪,有什么区别?
让我花点时间解释一下:安抚(soothing)不等于确认情绪(validating)。
你可以(也应该)在任何时候确认孩子的情绪,哪怕是在他们抢了别人蜡笔的时候。
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因为没有红色蜡笔而感到难过,但是我们不管怎么喜欢,都不能抢东西。请把蜡笔还给姐姐,然后问问她能不能让你用一下。”
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这时才需要警告他,并在你认为必要时实施合理的负面后果。
那么,单纯的安抚是怎么一回事?
花几分钟揉孩子的背,和他们谈论没有得到想要的蜡笔时的强烈感受,或者在孩子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情绪激动时拥抱、摇晃他们,这些都属于“安抚”。
在上述例子中,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用大量关注回应孩子的不当行为。
实施“合理负面后果”的效果
最近我读到、听到许多父母倍感压力、力不从心,因为如果他们不采用“合理负面后果”(即对不当行为进行惩罚),他们就觉得自己无法成功管教孩子,还不得不随时安抚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做了让他们不满的事情之后。
告诉父母“不应该对不当行为给予负面后果”,其实是在让父母陷入失败的境
地。
当前,在育儿研究领域,三位颇具影响力的专家,都将合理负面后果教育列入了他们各自开发的育儿训练项目中。
这三个项目,分别为:
1)亲子互动疗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PCIT),由希拉·艾伯格(Sheila Eyberg)博士开发;
2)积极教养计划(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Triple P),由马特·桑德斯(Matt Sanders)博士开发;
3)“惊奇岁月”育儿早期介入计划(The Incredible Years,下文简称“惊奇岁月”),由卡罗琳·韦伯斯特-斯特拉顿(Carolyn Webster-Stratton)博士开发。
针对上述项目所展开的研究,其数量多到令人震惊(虽然,对于“惊奇岁月”项目,研究人员只选了个别案例),并均对上述三个项目的养育成效给予了积极证实。
这些研究均表明,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时,如果父母能保持冷静,立即让孩子承担一个其能快速完成的合理负面后果,将促使孩子改善行为,孩子与父母之间将相处得更为融洽。
一些父母参与了上述项目的学习后,均表示,当运用所学去管教孩子时,感受到自信在增强,心理压力在减少。
这与他们在学习之前所遭遇的挫败感,截然不同。
等待自然后果还是你来
实施合理负面后果?
父母会从一些育儿建议中了解到,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只需要进行自然后果教育即可,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加干涉,孩子在日后体验到该行为给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后,将主动修正该行为。
首先,我要说,我非常推崇自然后果教育。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它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
然而,有时候,等待“自然后果”发生,并不是合适的选择。
比如,孩子将他的玩具消防车,反复往窗户玻璃上扔。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看到的“自然后果”是,窗户玻璃被砸碎,孩子被碎玻璃伤到。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要说,谢谢建议,我绝不冒这个险。
还是这个例子,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做法:
1)实施后果:孩子将玩具消防车往窗户玻璃上扔,爸爸或妈妈发现后,将玩具从他手上拿走,等上一段时间,然后还给他。
2)实施后果:孩子又将这个玩具往窗户玻璃上扔,爸爸或妈妈再将玩具拿走,等上一段时间,然后还给他。
3)撤销后果:孩子将玩具消防车放在地板上,推着玩,这时,爸爸和妈妈都不再打扰他。
4)实施后果:孩子又将这个玩具往窗户玻璃上扔,爸爸或妈妈再将玩具拿走……
如此反复之中,孩子正在领会,怎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
在这一情境中,父母始终保护着孩子,为孩子创造着安全的环境。
这一整个过程所呈现的,是一种行为反应范式(behavior-response paradigm)。
这一范式很容易运用,但足以使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由此,孩子将逐渐理解,自己身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们已看到,合理负面后果是怎样起作用的。
关键是要指导孩子修正行为
还要强调的是,父母要认识到,仅仅让孩子为其不当行为承担后果,还不够。
父母需要指导孩子,要做出怎样的恰当行为来修正之前的不当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从另个孩子手上抢走了玩具。
他这么做的本意,只是想玩这个玩具。
而他之所以去抢,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可以满足自己的这个愿望。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可以向他解释:
“你如果想玩那个玩具呢,得问问那个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他轮着玩。
他要是答应了,你就等他玩完以后,拿给你玩。他不一定马上就拿给你。你可以一边玩着别的,一边等”。
现在,孩子会明白,他如果想玩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怎么做是恰当的。
如果每当孩子抢别人的玩具,父母只是将玩具从孩子手中拿走。
那么,孩子最终不再抢别人的玩具,但恐怕学不会如何与他人轮流玩同一个玩具,也学不会如何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其他人。
如果父母在使用合理负面后果管教孩子时,不但引导孩子停止不当行为,而且指导孩子修正成恰当行为,父母将看到,孩子的行为举止焕然一新。
结语
互联网和一些育儿书籍中充斥着断言惩罚很糟糕的笼统言论,这些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社会学习和行为主义科学几十年来已经表明,冷静且中立地实施合理负面后果对孩子来说是有效且有益的。
简短、明确、合理且与问题行为相关的后果能够帮助孩子学会该做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
当父母将后果与教育相结合时,孩子就能学会如何适应环境、满足自身需求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些对于所有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
End
作者 |丹妮拉·欧文(Daniela Owen),哲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童书作家。她善于运用循证疗法,帮助儿童改善心理健康。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ChiaChia(217)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Neko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