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连小偷都不敢大声呵斥的人,却大呼小叫着要灭了美国日本”,这话要是别人说,可能早被口水淹死了,但说这话的人是王朔。

王朔是谁?



一个连金庸、张艺谋都敢公开怼的刺头,一个让冯小刚叫朔爷、姜文称大哥的京圈大佬,更是一个用流氓文学掀翻80年代文坛的叛逆符号。

他的人生比小说更荒诞:当过男护士,开过烤鸭店,靠写作从穷小子逆袭成富豪,晚年却满头白发,自称靠朋友接济过活。

那么他的狂言狂语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那句“灭美灭日”的批判,又打了多少人的脸?

01



前排左为王朔

1958 年,王朔出生于南京,之后因为父母工作原因他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

那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他早早地就被送进了保育院,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他自小便有些叛逆。

打架、逃课什么的对他来讲就是家常便饭,可以说大院生活,那些充满冒险与不羁的童年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也塑造了他叛逆、洒脱的性格。

19 岁那年,王朔成了一名部队卫生员,因为之后的部队生活(后来被派去看仓库)并没有那么忙碌,加上喜爱读书,一次偶然,他心血来潮写下《等待》,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没想到竟顺利发表,还收获了一笔稿费。



这笔意外之财点燃了他对写作的热情,退伍之后,王朔的生活陷入了四处折腾的阶段,摆过地摊,甚至还尝试创业开烤鸭店,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烤鸭店最终倒闭收场。

兜兜转转,王朔发现写作才是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事,于是他咬咬牙,决定全职写作,背水一战。

1984 年,他的小说《空中小姐》一经发表便迅速在文坛走红,也让大家认识了这个文风独特的作家。

紧接着,《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佳作接连问世,这些作品语言辛辣、风格戏谑,像一把把锐利的剑直戳生活的荒诞与真实,王朔也因此被贴上了痞子文学的标签 。



他的文字,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开启了属于他的“王朔年”。

02

在当时的京圈,王朔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尊称为朔爷。

他是冯小刚的伯乐,徐静蕾的“背后男人”,《编辑部的故事》等国民剧的幕后操盘手。

20 世纪的中国文坛,如果没有王朔会失去很多趣味 ,这话一点都不假。



王朔经历复杂,见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他们的痞气、狡黠、无奈与善良,都被王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传统文学中伟光正的形象,更多的是带着一身世俗气,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市井之徒。

当然王朔的叛逆不仅在作品之中,还在他的口中,他从不忌惮权威,也不畏惧得罪人,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犀利言论,批评众多知名作家和导演。

他曾公开批评金庸的作品胡编乱造,也曾直言张艺谋装深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朔甚至化名写了《我看王朔》一文,把自己批得体无完肤。

03

关于“一群连小偷都不敢大声呵斥的人,却大呼小叫着要灭了美国日本”这句话具体是啥时候说的,已经不可考究。

不过大致是在2000年前后,大致就是讲当时一些人嘴上口号喊得响,现实里碰见盗贼小偷却大多因为怕惹事闭麦。



王朔的言论,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批判,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伪正义所迷惑,真正的爱国应当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之上,而非被极端言论牵着鼻子走。

放到现在这话死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无论是从那位北京地铁5号线挺身而出的女性或者南海渔民硬扛间谍船都足以看出百姓心气心智的变化。

参考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