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1987年的冬天,朝鲜咸镜北道的一户普通家庭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金珍熙,一个注定被时代和家庭双重遗忘的女孩。
她的哭声很小,仿佛从出生起就懂得不该打扰别人。
三年后,妹妹金智英的降生,彻底改变了家里的重心。
小小的珍熙站在婴儿床边,看着父母围着妹妹转,眼神里的失落无人在意。
“珍熙,去把衣服洗了。”七岁时,母亲递给她一盆脏衣服,这成了日后无数家务的开始。
而同龄的孩子还在院子里玩耍,嬉闹声透过窗户传来,珍熙只能默默听着。
智英则不同,她天生会撒娇,知道如何用甜甜的笑容获得父母的宠爱。
“爸爸,抱抱!”五岁的智英张开双臂,父亲立刻满脸笑容地将她举高。
珍熙站在一旁,手里还拿着洗碗布,无人注意她渴望的眼神。
学习成为珍熙寻求认可的唯一途径。
每天放学后,她都埋头做作业,直到深夜,只为看到父母脸上那一闪而过的满意。
“珍熙考了第一名。”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说,父亲点点头,仅此而已。
“智英虽然只考了中等,但她性格活泼,很受同学喜欢。”听到这话,父亲骄傲地笑了。
高中毕业那年,珍熙的成绩足以进入平壤最好的大学。
全家人坐在破旧的餐桌前,气氛异常沉重。
“家里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切断了珍熙的梦想。
“智英更适合读大学,她有社交能力,将来好找工作。”母亲补充道,看都没看珍熙一眼。
珍熙的手在桌下握成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却没有反驳。
那晚,她一个人躺在床上,无声地哭到天明。
2010年,23岁的珍熙在新义州边境市场的一家手工刺绣店工作。
每月微薄的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家里,支持智英在平壤的大学生活。
刺绣成为她唯一的寄托,一针一线中,她仿佛能绣出另一种人生。
顾客们称赞她的手艺精湛,却没人知道那些精美图案背后是多少个孤独的夜晚。
“姐,我需要一台新笔记本电脑,学校要求的。”电话里,智英的声音依然甜美,却带着理所当然。
珍熙答应了,尽管这意味着她接下来三个月不能买新衣服。
她的衣柜里,几件褪色的衣裙已经穿了多年,袖口和领子都已经磨损。
这就是珍熙的人生,一个为他人而活的影子。
2010年初春,新义州边境下起了淅沥的小雨。
珍熙正在店里整理刺绣品,门外突然闪进一个陌生的身影。
“请问可以进来躲一下雨吗?”来人用生硬的朝鲜语问道,声音里带着异国口音。
珍熙抬头,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约莫三十岁左右,皮肤黝黑,眼神却很温和。
“请进。”她轻声说,用袖子擦了擦眼角不知何时渗出的泪水。
男人微笑着点头致谢,站在展示柜前欣赏着珍熙的作品。
“这些都是你做的吗?太美了。”他指着一幅山水刺绣,眼中闪烁着真诚的赞美。
珍熙听不太懂,但能感觉到他的欣赏,脸上泛起一丝难得的红晕。
男人见状,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输入中文后展示给珍熙看。
“你的作品非常精美,充满灵魂。”翻译过来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
珍熙读懂后,嘴角微微上扬,这是她很久没有过的笑容。
“谢谢。”她轻声说,然后低下头继续手中的刺绣。
男人没有离开,而是继续通过翻译软件与她交流。
“我叫李强,来自中国湖南,在这里采购特产。”他一字一句地输入。
“金珍熙。”她简短地回应,不习惯这种主动的交流。
雨停了,李强却似乎忘了离开的初衷,继续隔着语言的障碍与珍熙聊天。
临走时,他买下了珍熙亲手绣的一条手帕,付了比标价高出一倍的钱。
“这值得更高的价格。”他通过翻译说,然后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离开了。
珍熙捧着那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心中泛起一种奇怪的感觉。
一周后,李强再次出现在店门口,这次带了一盒巧克力。
“上次忘了自我介绍,我经常来朝鲜做生意,最近会常来新义州。”他用翻译软件解释道。
珍熙接过巧克力,小心翼翼地放在柜台下,不知该说什么。
“可以请你吃晚饭吗?我想了解更多关于朝鲜刺绣的事。”翻译软件显示着他的邀请。
她犹豫了,从小到大,没人这样重视过她的兴趣和才能。
“好的,谢谢。”最终,她点了点头,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那顿晚饭在边境小镇的一家朝鲜餐厅里进行,两人各自对着翻译软件说话,笑容却不需翻译。
之后的日子,李强每次来新义州都会去找珍熙,有时带些小礼物:一条丝巾,一本画册,一个小小的木雕。
这些礼物不贵重,却是珍熙生命中第一次被人用心对待。
她开始期待他的到来,开始在他要来的日子里多花些时间梳妆。
02
三个月后的一天,李强邀请珍熙帮他做翻译,一起参观边境贸易会。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小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贸易会后,李强带她去坐摩天轮,在缓缓上升的座舱里,他们俯瞰着边境两侧的风景。
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映在珍熙的脸上,让她整个人都在发光。
“珍熙,我喜欢你。”李强用生涩的朝鲜语说出这句话,没有借助翻译软件。
珍熙惊讶地看着他,眼中闪烁着不敢相信的光芒。
“我不富有,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但我会对你好。”他继续说,语法混乱却真诚。
这一刻,摩天轮刚好到达最高点,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珍熙没有立即回答,但她温柔的注视已经泄露了心意。
之后的日子,他们开始偷偷约会,克服语言障碍的方式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李强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朝鲜语,珍熙也开始学习基础中文。
他们用画图、手势和眼神交流,有时一个词要比划半天,却乐此不疲。
“这是什么?”珍熙指着一种从未见过的水果问道。
李强在纸上画出荔枝的样子,然后做出剥皮、吃肉、吐核的动作,逗得珍熙笑出声来。
珍熙教李强如何区分朝鲜语中相似的发音,他总是念错,却从不放弃。
在这片国境边缘的土地上,爱情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语言。
对珍熙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被珍视的温暖。
相识半年后的一个傍晚,李强正式向珍熙提出了共同的未来。
“嫁给我,跟我回中国生活,好吗?”他用已经流利不少的朝鲜语问道。
珍熙沉默了,这个提议意味着她将离开熟悉的一切,踏入未知的世界。
“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说,眼神中既有向往又有恐惧。
那晚回家,珍熙辗转难眠,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
留在这里,她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依然是那个被忽视的影子。
离开,意味着冒险,意味着可能获得新生,也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
第二天清晨,珍熙决定告诉家人这个消息,至少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
“有个中国商人向我求婚了。”她在晚餐时轻声说道,声音几乎淹没在餐具的碰撞声中。
餐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抬起头看向她,仿佛第一次发现她的存在。
“中国商人?你疯了吗?”父亲皱眉,语气中带着不屑。
“你怎么认识的?他是什么人?做什么的?”母亲的问题接连不断。
智英则冷笑一声:“姐姐终于找到出路了?”
珍熙低着头,一一回答着家人的质问,感觉自己像个犯人。
“不行,绝对不行!”父亲最后拍了桌子,“朝鲜女孩怎么能嫁到外国去?”
珍熙没有反驳,但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晚上,她听到父母房间传来低声的讨论。
“其实,如果那个中国人真有钱,倒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父亲的声音透过薄墙传来。
“是啊,现在智英在平壤读书花钱如流水,家里确实困难。”母亲附和道。
“如果能要到一笔像样的彩礼,或许能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
珍熙站在墙边,心如刀绞,原来在父母眼中,她的婚姻只是一笔交易。
第二天,她红着眼告诉李强,家里不同意这门婚事。
李强看着她哭肿的眼睛,轻轻握住她的手:“让我去见你的父母,正式提亲。”
03
一周后,李强带着礼物登门拜访,珍熙的父母表面客气,眼中却藏着算计。
茶过三巡,父亲终于说出了他的条件:“我们家珍熙是大学水平的人才,彩礼至少要二十万人民币。”
这个数字在2010年的中朝边境,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珍熙震惊地看着父亲,想说什么却被母亲的眼神制止了。
李强沉默片刻,郑重地点头:“我会准备的,请给我三个月时间。”
送走李强后,珍熙第一次与父母激烈争吵。
“你们怎么能这样?他不是有钱人,二十万对他来说太多了!”她质问道,声音因愤怒而颤抖。
“那是你的价值,如果他真心爱你,这点钱算什么?”父亲冷漠地回答。
“如果他拿不出这笔钱,说明他不够爱你,更不够资格娶你。”母亲补充道。
珍熙无言以对,泪水模糊了视线。
回到房间,她给李强发了一条短信:“对不起,我不该让你面对这些。”
李强很快回复:“别担心,我答应过你的事,一定会做到。”
三个月的时间,珍熙几乎每天都在担忧和内疚中度过。
她不知道李强如何筹集那笔钱,只知道他减少了来新义州的次数,电话里总说在忙。
而父母却开始为即将到手的彩礼做打算,甚至已经给智英买了一台新电脑。
这让珍熙更加确信,离开是她唯一的选择。
即使前方是未知,也好过留在这个从未真正爱过她的家。
三个月后,李强如约而至,带着二十万元人民币的彩礼。
他神色憔悴,却掩不住眼中的喜悦:“珍熙,我做到了。”
珍熙既感动又心疼,紧紧握住他的手:“你是怎么凑到这么多钱的?”
李强笑了笑:“别担心,我们的新生活会很好的。”
婚礼在两周后举行,简单得近乎寒酸。
父母忙着清点彩礼,几乎没时间关心婚礼的细节。
宾客寥寥,大多是邻居和远亲,没有什么真心的祝福。
智英全程冷眼旁观,偶尔投来嘲讽的目光:“嫁给中国人,真是委屈你了。”
珍熙恍惚间想起童年的梦想,那些被遗忘的小小愿望,此刻都变得遥不可及。
新婚之夜,在边境小镇的一家简陋旅馆里,李强终于告诉了珍熙实情。
“为了凑这笔彩礼,我卖掉了湖南老家唯一的房子。”他苦笑着说。
“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我们回去后要从零开始了。”
珍熙惊呆了,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可以...”
李强轻轻擦去她的泪水:“因为我爱你,想给你一个家,哪怕这个家一开始什么都没有。”
那一刻,珍熙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让这段婚姻幸福,不辜负李强的付出。
“对不起,给你带来这么多麻烦。”她靠在丈夫肩头,声音哽咽。
“不说这些了,明天我们就启程去湖南,开始我们的新生活。”李强揽住妻子的肩膀。
第二天清晨,珍熙最后一次回到家中,收拾自己为数不多的行李。
父母正在客厅数钱,听到动静才抬头看她。
“你要走了?”母亲问,语气平淡如在问今天的天气。
“嗯,再见,妈妈,爸爸。”珍熙轻声说,期待一个拥抱或祝福。
父亲只是点点头:“路上小心。”然后继续低头清点钞票。
最后看了一眼从小长大的家,珍熙转身离开,没有回头。
智英在门口拦住了她:“姐,你真的要走啊?”
珍熙点点头,第一次从妹妹眼中看到一丝不舍。
“也许在中国你会过得更好吧。”智英最终说,声音里有一丝羡慕,还有更多的不屑。
“保重。”珍熙简短地道别,这是她能说的全部。
04
2011年初,一个寒冷的早晨,珍熙和李强带着简单的行李,坐上了前往中国的列车。
列车缓缓驶过鸭绿江大桥,珍熙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故乡,心中五味杂陈。
“要不要后悔?”李强握着她的手问。
珍熙摇摇头,露出一个坚定的微笑:“我们会幸福的,对吗?”
李强点头:“一定会的,我向你保证。”
列车继续向前,驶向未知的未来。
珍熙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只知道身边这个男人为了她倾其所有。
而这,或许就是爱情最真实的模样。
湖南长沙的第一印象是潮湿和陌生。
下火车时,扑面而来的湿热空气让珍熙一时不适应。
“这里就是长沙,我们的新家。”李强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道。
珍熙勉强笑了笑,紧紧抓住李强的手,仿佛抓住了唯一的依靠。
坐了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他们来到李强的老家——湖南郊区的一个小镇。
“我叔叔一家住在这里,我们暂时会和他们住在一起。”李强解释道,语气中有些歉意。
珍熙点点头,心里却涌起一丝不安。
李强的叔叔一家住在一栋老旧的三层楼房中,他们被安排在最上层的一个小阁楼里。
“就这么点地方,将就住吧。”叔叔的语气不太友善,上下打量着珍熙。
“倾家荡产娶个外国媳妇回来,值当的?”婶婶小声嘀咕,以为珍熙听不懂。
晚饭是婶婶做的家常菜,辣得珍熙几乎流泪,却强忍着一口一口吃下去。
“朝鲜人不吃辣吧?”婶婶问,眼神里带着一丝嘲讽。
“她会慢慢适应的。”李强替妻子回答,给她夹了些青菜。
饭后,叔叔问起李强的工作计划。
“我联系了城里一个朋友,他那里有个仓库管理的工作,明天去面试。”李强说。
“就你那点本事,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叔叔一脸不屑,
“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好好读书。”
珍熙听不太懂他们的湖南话,但能感觉到气氛的不友善。
回到小阁楼,李强歉疚地看着珍熙:“对不起,暂时只能住在这里。”
珍熙摇摇头:“没关系,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第一晚,珍熙几乎没怎么睡着,湿热的空气、陌生的环境,还有心中的不安,都让她辗转反侧。
次日清晨,李强出门找工作,留下珍熙一人在家。
“你会说中文吗?”婶婶用缓慢的普通话问她。
珍熙摇摇头,用生硬的发音说:“一点点。”
“那你会做家务吧?”婶婶指着堆积如山的衣物。
就这样,珍熙开始在叔叔家承担大部分家务,就像回到了朝鲜的家中。
洗衣服、扫地、做饭,这些都成了她的日常工作。
最困难的是与人交流,村里人对这个“外国媳妇”充满好奇。
“听说是朝鲜来的,花了二十万彩礼呢!”
“那么贵?长得漂亮吗?值那个价钱吗?”
“肯定是冲着中国户口来的,朝鲜那边穷啊!”
这些议论声常常在珍熙经过时响起,她听不太懂,却能感受到那种审视的目光。
有时候,也有善意的邻居会试图与她交流。
“你好,我叫张梅。”一位中年妇女用普通话向她打招呼。
珍熙腼腆地点头回应:“你好,我是珍熙。”
“你长得真漂亮,难怪李强愿意花那么多钱。”张梅笑着说,语气中没有恶意。
渐渐地,珍熙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中文对话和湖南方言。
每天,她会在纸上写下几个新单词,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使用。
饮食也是一大挑战,湖南菜的辣味对于习惯清淡口味的珍熙来说简直是折磨。
但她坚持每天尝试,从最微辣的菜开始,慢慢适应这种异国风味。
晚上,李强回来后,会教她更多的中文,耐心地纠正她的发音。
“今天过得怎么样?”他总是这样关切地问。
珍熙会报以微笑:“还好,我学会了几个新词。”
她从不提及白天遭遇的白眼或是难堪,不想给丈夫增添负担。
李强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资不高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两个月后,叔叔开始抱怨他们住得太久。
“当初说好只住一个月的,现在都快三个月了!”
“是啊,多一个人吃饭就多一双筷子,更别说是两个人了。”婶婶附和道。
李强沉默地听着这些抱怨,回到阁楼后,珍熙看到他眼中的疲惫和无奈。
“我们搬出去吧,租个小房子。”她鼓起勇气提议。
李强摇头:“我的工资还不够租房子,再等等,我在找第二份工作。”
生活就这样艰难地继续着,珍熙开始理解,爱情在现实面前有多么脆弱。
但她没有放弃,因为比起从前的生活,至少现在有人真心爱她,这就足够了。
05
日子一天天过去,珍熙渐渐适应了湖南的生活节奏。
她的中文进步很快,已经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你中文说得越来越好了。”李强欣慰地说,为妻子的努力感到骄傲。
珍熙笑了笑:“我要学会和人交流,这样才能帮你分担压力。”
李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时总是疲惫不堪。
珍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一天,她在街上看到有人卖朝鲜泡菜,突然有了灵感。
回家后,她对李强说:“我想试着做些朝鲜泡菜卖,你觉得怎么样?”
李强惊讶地看着她:“你想工作?”
“我不能只是等着你养我,我们应该一起努力。”珍熙坚定地说。
李强思考片刻,点了点头:“好,我明天去市场买些材料回来。”
就这样,珍熙开始在家中制作朝鲜泡菜和小吃。
她记得母亲教她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配料的比例。
第一批泡菜做好后,李强带着它们去了单位。
“同事们都说很好吃,问还有没有。”晚上,李强兴奋地告诉珍熙。
这是珍熙来到中国后第一次感到自己是有用的。
很快,订单开始增多,有时候甚至供不应求。
珍熙每天忙着腌制、调味、包装,双手经常被辣椒和盐水浸得通红。
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辛苦,因为每完成一单,就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份收入。
三个月后,他们积攒了一些钱,终于可以搬出叔叔家,租了一间小房子。
“虽然简陋,但好歹是我们自己的家了。”李强说,眼中满是希望。
珍熙环顾这个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屋,心中充满了感激。
“这里很好,真的。”她真诚地说,眼中闪着泪光。
小屋虽简陋,但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珍熙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她将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用自己做的刺绣装饰墙壁,让小屋充满了温馨。
李强每天下班回来,看到的是妻子灿烂的笑容和一桌可口的饭菜。
“你的厨艺越来越好了,连辣椒都能接受了。”李强笑着赞美道。
珍熙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每天都在练习,想做出你喜欢的味道。”
泡菜生意也越做越好,珍熙开始尝试制作其他朝鲜小吃。
李强帮她在县城集市租了个小摊位,每周末两人一起去摆摊。
“朝鲜美食,正宗朝鲜口味!”李强大声吆喝,引来不少好奇的顾客。
珍熙则安静地站在一旁,为顾客介绍每种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她的中文已经能应付日常交流,虽然发音不标准,却格外真诚。
顾客们喜欢这个温柔的异国女子,常常多买一些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半年后,他们积累了一些固定客户,收入逐渐稳定。
珍熙每天早起准备食材,中午制作,傍晚打包,生活忙碌却充实。
偶尔,她也会想起远在朝鲜的家人,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珍视。
“你想家吗?”一天晚上,李强突然问道。
珍熙沉默片刻,轻轻点头:“有时候会想,但这里也是我的家了。”
李强搂住妻子的肩膀:“等我们再攒些钱,就给你家里打个电话。”
珍熙笑了,眼中满是感激:“你真好。”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平凡却幸福。
2012年初,珍熙的泡菜生意已经小有名气。
一些餐馆老板开始向她批量订购,供应顾客。
“我们需要扩大生产了。”李强兴奋地说,“也许可以考虑开个小店。”
珍熙心动不已,但也有些担忧:“开店需要很多钱吧?”
“我们可以先找个小门面,慢慢来。”李强鼓励道。
经过一番寻找,他们在县城找到了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门面。
虽然位置不太好,租金却很便宜,正合他们的预算。
装修是李强下班后亲自动手,珍熙则负责清洁和装饰。
他们买不起新家具,就到二手市场淘来旧桌椅,自己刷漆修整。
珍熙用自己的刺绣作品装饰墙壁,让简陋的小店增添了几分温馨。
06
一个月后,“珍熙朝鲜料理”正式开业。
开业当天,李强打印了一百份传单,在县城各处发放。
珍熙则准备了几道拿手小吃,免费供人品尝。
第一天,来店里的顾客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是好奇,尝过后便离开。
“没关系,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李强安慰失落的珍熙。
珍熙点点头,强忍着泪水:“明天我会做得更好。”
第二天,珍熙起得更早,准备了更多品种的朝鲜小吃。
她特别注意调整了口味,加重了一些辣度,以适应当地人的口味。
慢慢地,店里的客人开始增多,有些人成了回头客。
“你家的冷面真正宗,比城里那些朝鲜餐厅的还地道。”一位顾客称赞道。
珍熙听懂了赞美,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谢谢,欢迎再来。”
一个月后,小店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源,每天能有小幅盈利。
李强和珍熙都松了口气,这意味着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们做到了。”一天打烊后,李强握着珍熙的手说,“这都是因为你的努力。”
珍熙摇摇头:“是我们一起的努力。”
小店逐渐有了名气,甚至有城里人特意驱车前来品尝。
珍熙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改进菜品,提升服务质量。
她开始学习制作更多朝鲜传统美食,丰富菜单。
同时,她的中文也越来越流利,能与客人轻松交流。
李强看到妻子的成长和自信,感到无比欣慰。
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全职帮珍熙打理小店。
2012年年底,小店的生意已经相当稳定,每月有可观的收入。
这时,珍熙想起了远在朝鲜的家人。
“我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她对李强说,“看看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李强点头同意:“应该的,这么久没联系,他们可能很担心你。”
第二天,珍熙在国际长途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听到母亲的声音,她的眼泪瞬间涌出:“妈妈,我是珍熙。”
电话那头先是一阵沉默,然后是母亲的声音:“珍熙?真的是你吗?”
“是我,妈妈,我在中国过得很好。”珍熙抹去眼泪,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
“你父亲最近身体不好,医药费很贵...”母亲的话题很快转向家里的困难。
珍熙心一紧:“爸爸怎么了?严重吗?”
“高血压,需要长期吃药,家里很紧张。”母亲叹气道。
珍熙想起父母收下的二十万彩礼,心中有些疑惑,但还是说:“我会寄钱回去的。”
母亲的声音立刻欢快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你妹妹也需要钱交学费。”
挂断电话后,珍熙陷入了沉思。
回到店里,她把情况告诉了李强。
“你想寄钱回去?”李强问,语气中没有责备,只有关心。
珍熙点点头:“毕竟是我的父母,如果他们有困难,我应该帮助。”
李强沉思片刻,点头同意:“好,我们现在有能力了,应该帮助家人。”
就这样,珍熙开始每月寄500元回朝鲜老家。
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不算小,但珍熙觉得这是她作为女儿应尽的责任。
然而,每次电话联系,父母都说钱不够,总有新的困难需要解决。
珍熙心中有疑虑,但还是选择相信父母,甚至逐渐增加了汇款金额。
李强看在眼里,虽有顾虑,却从不阻拦妻子的决定。
“你有心事?”一天晚上,他问道。
珍熙摇摇头:“只是有些想家。”
李强抱抱她:“我们正在创造更好的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带着骄傲回去看他们。”
珍熙靠在丈夫肩上,心中充满感激和力量。
无论面对什么,至少她不再是孤独一人。
07
随着小店生意的稳定,珍熙和李强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每月寄钱回家成了珍熙的习惯,从最初的500元逐渐增加到1000元。
“你父母的病好些了吗?”李强偶尔会问。
珍熙摇摇头:“好像一直不太好,医药费很贵。”
李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支持妻子的决定。
电话那头,父母永远有说不完的困难:医药费、智英的学费、房子漏水需要修缮...
珍熙有时会怀疑,但又很快自责:也许他们真的生活艰难,自己不该怀疑。
2013年春,“珍熙朝鲜料理”的名气在县城越来越大。
每到饭点,小店总是座无虚席,常常需要排队等候。
“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店面。”李强提议,“现在的地方太小了。”
珍熙同意,但也有顾虑:“扩大店面需要很多钱,我们的积蓄够吗?”
李强计算了一下:“如果申请小额贷款,加上我们的积蓄,应该可以。”
经过一番考察,他们在县城繁华地段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店面。
装修更加讲究,厨房设备也全部更新,投入不小。
新店开业那天,珍熙穿上了朝鲜传统服装,站在店门口迎接客人。
她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带点湖南口音,让顾客倍感亲切。
“金珍熙朝鲜料理”正式取代了原来简单的“珍熙朝鲜料理”,成为当地知名餐厅。
生意兴隆,每月收入可观,珍熙逐渐增加了寄回朝鲜的金额。
“我觉得我应该多寄些,毕竟家里条件不好。”她对李强说。
李强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点头:“你决定就好。”
每月2000元,对于2013年的湖南县城来说,已经是不小的一笔钱。
而珍熙和李强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为了能寄更多钱回家。
“你看,这件衣服补一补还能穿。”珍熙拿着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衬衫说。
李强心疼地看着妻子:“我们不缺钱买新衣服。”
“省下来可以多寄点回家。”珍熙轻声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2015年初,珍熙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消息让全家人都欣喜若狂,李强更是每天小心翼翼地照顾妻子。
“我要少寄些钱回家了。”珍熙决定,“孩子出生后会有不少开销。”
电话里,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沉默了一会,然后才说:“那孩子出生后,一定要多拍些照片给我们看。”
没有祝福,没有关心,只有这样简单的一句话。
珍熙强忍着失落:“好的,妈妈,我会的。”
怀孕期间,珍熙依然坚持工作,只是减少了劳动强度。
李强心疼妻子,请了两个帮工分担压力。
“你应该多休息。”他不止一次地劝说。
珍熙摇摇头:“我没事,能做的工作还是要做。”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珍熙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他们给孩子取名李民俊,希望他聪明俊秀,前程似锦。
“他真像你。”李强看着熟睡的儿子,眼中满是慈爱。
珍熙幸福地笑了:“也像你,看这眉毛。”
有了孩子后,珍熙的生活更加忙碌,但也更加充实。
白天照顾店铺,晚上照顾孩子,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每月寄钱回家,只是金额减少到了1500元。
母亲在电话里抱怨钱不够用,珍熙只好耐心解释:“现在有孩子了,开销大。”
“你妹妹研究生毕业了,工作了吗?”珍熙试探性地问。
“工作了,在政府部门,但工资不高。”母亲的回答让珍熙半信半疑。
随着民俊的成长,家庭开销确实增加不少。
李强提议:“也许我们应该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减少寄回去的钱。”
珍熙犹豫了:“可是他们好像真的很困难。”
“十年了,珍熙,你寄了多少钱回去?有没有实际改善他们的生活?”李强终于问出了这个疑问。
珍熙沉默了,心中也充满疑惑,但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寄钱。
“如果他们真的困难,而我却不管,我会内疚的。”她轻声说。
李强叹了口气,不再劝阻。
2018年,“金珍熙朝鲜料理”已经成为县城最受欢迎的特色餐厅之一。
他们决定扩大经营,在长沙开设第二家分店。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08
“我们现在的积蓄够吗?”珍熙有些担忧。
李强做了详细的财务计划:“够的,只要我们控制好成本。”
分店选在长沙市区的一个商业街上,租金不菲,但人流量大。
开业前,珍熙特意打电话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真的吗?那你应该更有钱了吧?”母亲的第一反应让珍熙心中一痛。
“前期投入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盈利。”她解释道。
母亲的语气立刻变得冷淡:“哦,那就是说你要减少寄钱了?”
珍熙强忍着泪水:“我会尽力的,妈妈。”
挂断电话后,珍熙第一次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动摇。
十年来,她寄回家的钱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元,但父母的生活似乎从未改善。
而她和李强,虽然事业有成,却始终过着节俭的生活。
“一切都值得吗?”她问自己,却找不到答案。
九、事业的发展
长沙分店的开业比预期顺利得多。
第一个月就达到了收支平衡,第三个月开始盈利。
珍熙的朝鲜料理在长沙这个更大的城市里同样受到欢迎。
“我们应该考虑注册品牌了。”李强提议,“让'金珍熙'成为一个正式的餐饮品牌。”
珍熙有些受宠若惊:“真的可以吗?”
“当然,你的名字已经是一个响亮的招牌了。”李强自豪地说。
2019年,“金珍熙朝鲜料理”正式注册为商标,开始了品牌化经营。
如果说分店的成功给了他们信心,那么品牌的注册则标志着他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珍熙有时会想起十年前那个羞怯胆小的自己,不禁感慨万千。
“如果我没有嫁给你,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她问李强。
李强笑着摇头:“可能还在朝鲜的小店里卖刺绣吧。”
珍熙点点头:“而你可能会有一栋房子,不用那么辛苦。”
李强搂过妻子:“但我不会有你和民俊,那才是真正的损失。”
虽然事业发展顺利,但珍熙始终放不下对家人的牵挂。
每月按时汇款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金额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给餐饮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金珍熙朝鲜料理”也不例外,客流量锐减,收入大幅下降。
“我们需要转型。”李强和珍熙商量后决定,“开发外卖和半成品市场。”
珍熙迅速调整了菜单,将一些适合外卖的朝鲜美食进行了改良。
她还开发了几款朝鲜风味的速食产品,如即食冷面、泡菜饺子等。
这一转型非常成功,在疫情期间不仅保住了市场,甚至开拓了新的客源。
“你真是太棒了!”李强由衷地赞美妻子的创新精神。
珍熙谦虚地笑了笑:“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疫情期间,珍熙特别担心朝鲜家人的情况。
“你家里还好吗?”她在电话中关切地问道。
“还好,就是生活更困难了。”母亲的回答一如既往。
珍熙犹豫了一下:“我这边餐厅受疫情影响,收入也减少了。”
“那你还能寄钱回来吗?你父亲的药不能断。”母亲的语气立刻变得急切。
尽管自己的餐厅也面临困境,珍熙还是答应继续汇款。
“我会想办法的,妈妈,您和爸爸保重。”
挂断电话,珍熙感到一丝疲惫。
十年了,母亲的关心永远只针对钱,而不是她的生活或健康。
李强看出妻子的心事:“你还好吗?”
珍熙勉强笑了笑:“没事,只是有点累。”
“也许我们应该暂停寄钱回去,等疫情好转再说。”李强建议道。
珍熙摇摇头:“不行,他们可能真的很需要。”
李强不再坚持,只是默默地给妻子倒了杯热茶。
09
2021年底,疫情逐渐受到控制,餐饮业开始复苏。
“金珍熙朝鲜料理”凭借疫情期间的创新转型,迅速恢复了元气。
他们的即食产品线甚至发展成了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餐厅恢复正常经营后,珍熙再次增加了汇回朝鲜的金额。
她算了一下,十年来已经寄回去将近九十万元人民币。
“这些钱应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吧?”她经常这样自我安慰。
李强看着妻子每次汇款后的忧虑,心中充满心疼。
“我们已经有能力让民俊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你总是优先考虑你的父母。”他说。
珍熙叹了口气:“我知道,但他们毕竟是我的父母。”
2022年初,疫情管控进一步放宽,国际旅行逐渐恢复。
珍熙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回朝鲜看看。”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像种子一样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真的?你想什么时候回去?”李强问。
“越快越好,我已经十二年没有回家了。”珍熙决定道。
她开始准备礼物,为父母和妹妹购买了名牌服装、电子产品和一些湖南特产。
李强看着妻子精心挑选的礼物,心中有些不安:“你带这么多贵重物品,安全吗?”
“没关系,我会小心的。”珍熙笑着说,眼中满是期待。
临行前一晚,民俊依偎在母亲怀里:“妈妈,你一定要快点回来。”
珍熙亲亲儿子的额头:“妈妈很快就回来,等妈妈回来给你讲外婆家的故事。”
李强送妻子到机场,叮嘱再三:“有什么事立刻给我打电话。”
珍熙点点头,挥手告别丈夫和儿子,走进了安检通道。
十二年后,她终于要回到故乡,看看那个曾经让她伤心的家。
不知道父母和妹妹现在怎么样了?她的心中既期待又忐忑。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一个足以颠覆她过去十二年认知的真相。
朝鲜的空气还是珍熙记忆中的味道。
踏上阔别十二年的故土,她的心情复杂得无法形容。
从平壤坐车前往新义州,沿途的风景既熟悉又陌生。
国家发展了不少,但比起中国的变化,还是缓慢了许多。
“要回家了。”珍熙喃喃自语,手中紧握着装满礼物的行李袋。
新义州的街道变化不大,她轻车熟路地找到了通往家的路。
每走一步,记忆就涌上心头:这里是她曾经上学的路,这里是她经常买零食的小店...
转过最后一个弯,她的老家应该就在眼前了。
珍熙的脚步突然停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记忆中整洁的小院子此刻杂草丛生,围墙多处剥落,大门上的漆斑驳脱落。
“这是怎么回事?”她自言自语,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珍熙快步走到门前,用力敲门,却无人应答。
她试着推门,意外地发现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就开了。
院子里堆满了杂物,屋前曾经种满花草的地方现在杂草萋萋。
“爸爸?妈妈?”珍熙喊道,声音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回荡。
没有回应,房子似乎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
珍熙的心跳加速,难道父母搬家了?为什么不告诉她?
带着疑惑,她走向房门,用钥匙打开了许久未曾使用的锁。
门一打开,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屋内昏暗凌乱,灰尘覆盖了每一件家具。
客厅的桌子上满是灰尘,空气中飘浮着尘埃,阳光从破损的窗户照进来,照亮了飞舞的尘粒。
“妈妈?爸爸?有人吗?”珍熙的声音有些颤抖。
突然,她听到屋内有响动,像是有人在翻找什么。
“谁在那里?”珍熙警惕地问道,心提到了嗓子眼。
屋内的响动停止了,随后是缓慢的脚步声。
从里屋走出一个人影,衣衫褴褛,满脸沧桑。
“你是谁?这是我家!”珍熙警惕地质问道,准备随时逃跑。
那人缓缓抬起头,在昏暗的光线中,珍熙终于看清了对方的脸。
“妈妈?!”珍熙震惊得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手中的礼物袋啪嗒一声掉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