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里见多了开发商吹嘘“升级优化”,可你听过把房子的层高往下降还叫优化的吗?最近青岛城阳的北岸华府项目二期就干了这么一出:所有楼栋层高集体缩水5厘米!小高层从3.05米降到3.0米,大高层从2.95米降到2.9米,硬是把层高给“优化”低了。更神奇的是,趁着层高变矮,7号楼还悄悄加盖一层。这一骚操作瞬间引爆了房产群和网友评论区:“别人家改善盘层高都往3米+整,你倒好,反向操作?!”



▲城阳北岸华府和锦安路万达广场现状

1、

层高缩水5厘米为哪般?

北岸华府029地块(项目二期)最近的规划调整公示,把买房人看懵了——层高每层降了足足5厘米,还美其名曰“优化”。根据公示细则,小高层住宅层高由原来的3.05米降为3.00米,大高层住宅由2.95米降为2.90米。别小看这区区5厘米,对于楼盘设计可是影响不小:节省出来的总高度恰好让7号楼多盖出一层。开发商这一系列“神操作”,表面上说是响应市场需求调整户型,但层高变矮的反常举动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城阳北岸华府规划变更透视图

要知道,当下楼市的主流趋势可是提升层高、改善居住舒适度。不少新盘纷纷宣传自家层高“3米起步”,生怕标配2.8米被嫌弃寒酸。大家都在往上够3米+,北岸华府却反向降维,不少购房者纷纷表示难以理解:“层高不是应该越改越高、越舒适吗?怎么反而越改越矮了?”

从常理看,提高层高意味着更好的采光通风和居住体验,是改善型楼盘吸引客户的卖点之一。北岸华府二期如今却搞出个“矮化”户型,不禁让人怀疑这背后另有文章:开发商这么干图啥?难道真是为了那几厘米省点建筑成本?还是另有苦衷?

2、

新规将至,赶打时间差?

有业内人士分析,北岸华府层高突然缩水,时间点非常微妙。因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即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住宅项目规范》,其中就明确提出住宅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作为“好房子”建设的新硬性指标。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住宅层高设定强制下限,可谓意义重大——3米将成为新房的起步线。这条新规一出,据说不少开发商连夜改图纸以应对标准提升。毕竟一旦5月新规落地,未来报建的住宅项目每层至少3米,以前那种层高2.8米的设计将不被批准。

对开发商来说,这无疑意味着成本和设计上的双重挑战:层高提到3米,楼栋总高受限的情况下可建楼层可能变少,卖的房子套数也会缩水;或者为了保住楼层数,只能把建筑做高,结构和材料成本随之上涨。而赶在新规生效前完成规划变更,就成了一些项目打出的“时间差”算盘——先按照老标准把方案定下来,避开3米红线的约束。



▲北岸华府029地块,目前仍是空地

北岸华府二期的层高调整正好踩在新规实施的前夕,不得不让人联想:开发商很可能是为了抢在政策生效前锁定一个相对宽松的标准。如果等新规范实施后再报批,那么所有楼栋都必须按3米层高设计,不仅每层造价会提高,原本想多加的楼层也未必加得上去了。如今他们提前把层高定在2.9~3.0米之间,规避了“不得低于3米”的硬要求,相当于绕开了将来的更高成本门槛和设计束缚。从这个角度看,这波操作倒是精明地躲了一下新规的枪。

可以算笔账:层高每增加1厘米,建筑成本就要跟着上涨。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估算,层高每增加10厘米,建筑材料、施工和人工成本大约增加¥280元/㎡。如果按提高20厘米算(2.8米提到3.0米),一个10万平米的项目成本要增加约2800万元!反之亦然,少提高甚至降低层高,就等于节省大笔开支。对资金压力大的开发商来说,这可是能省则省的关键细节。因此,北岸华府选择把层高压一压,很可能就是为了避免踏入3米门槛后的“增本减利”困境。在新规正式落地前夕完成变更,一方面设计上不用大改重来,另一方面也省下一笔提高层高的额外投入,可谓一举两得的权宜之计。



▲北岸华府一期现状

当然,从购房者角度看,这种操作无疑损害了居住品质预期。原本国家提高住宅标准是为了让大家住得更舒服、安全,结果这个项目却为了赶在新规前备案,硬生生把标准往下降。

3、

“降本增层”背后的真相

除了政策原因,北岸华府层高变更更现实的动力恐怕是销售不畅和资金压力。业内人士分析,项目位置较偏(城阳棘洪滩一带),地段优势不足;楼盘容积率高、楼栋密集,高层居多,产品定位有点四不像:刚需客嫌总价高买不起,真改善客又嫌品质不够看不上。如此一来,开发商回笼资金困难,建设进度也受到影响。北岸华府一期一度面临停工窘境,工地进展缓慢,引发业主担忧。虽然官方未明说资金链问题,但种种迹象表明开发商资金压力山大。



▲北岸华府一期现状

在这种背景下,北岸华府此次规划“大调整”就好理解了:核心目的就是自救。通过调整户型和楼层,把难卖的超大户型削减,改成更受欢迎的中小户型,而层高每层降5厘米,累计下来每栋楼少了几十厘米高度,这点“省”出来的高度乘以楼栋数,就腾挪出了加楼层的空间。说白了,开发商是在用降低层高换取销售面积:房子矮一点没关系,多盖一层把量补上来了。另一方面,层高降低也略微节约了建造成本。虽然5厘米听起来不多,但几十层楼摞起来,总建筑高度降低,对结构材料、立面造价都会有些许缩减。哪怕每平米节约个几十块钱成本,加起来也是几百万元的开支。对目前资金紧张的开发商来说,“蚊子腿也是肉”。



▲北岸华府紧邻建设中的万达广场

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商这些动作虽然有其苦衷,但对业主和意向购房者而言却造成了心理落差。本来冲着“改善”两字来的客户,以为能买到层高舒适、品质提升的房子,结果等来一纸公示:层高从3米出头降到勉强3米不到。这等于是明降品质,让人如何不失望?

反观市场上别的项目,大家无不在想方设法提高居住品质来吸引客户。提高层高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之一。不少知名房企的在售楼盘都以3米甚至3.1米层高作为卖点宣传,标榜“买改善就要挑高层高”。北岸华府倒好,在二期规划上反其道而行之,把层高拉低,在营销上无疑更处于下风。口碑和信任度也会因为这5厘米大打折扣。一场“优化层高”的骚操作,表面上缓解了开发商的燃眉之急,却可能在长远上损害项目形象——真可谓饮鸩止渴的下下策。



▲北岸华府一期现状

5厘米的层高之差,折射出楼市寒冬下开发商的无奈。北岸华府二期这一变更,背离了当前改善住房升级的趋势。希望相关部门在审议此类规划变更时,能把好房子的标准守住。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舒适度该是真真切切的提升,而不是被“优化”掉的那5厘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