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好房子”的热度正在持续攀升。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好房子”,并定义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房子”。
3月31日,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对项目建设、使用和维护作出规定,涉及新房层高、电梯配置、隔音降噪、无障碍设施、消防安全、适老化改造等多个方面,5月1日起正式施行。
随着住建部“好房子”新规对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提出明确要求,我国建筑业迎来系统性变革,一场覆盖全国的居住升级行动正全面展开。今年以来,已有北京、山东、山西、江苏、贵州、四川等近十个省市结合地域特点,从标准制定、土地供应到建造工艺全链条发力,构建高品质住房建设体系。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评价标尺,既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房地产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关键抓手。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政策导向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从单纯追求规模增长转向对产品力、服务力和技术力的竞争,催生覆盖住宅开发、装修装饰、旧城改造等领域的万亿级市场空间。
这是民生改善的回响,也是市场红利的释放。
01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
“好房子”国标的出台直指行业痛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房地产行业以高周转模式实现快速扩张,大到“千城一面”同质化、建筑质量隐患、社区配套不足等宏观问题,小到隔音太差造成邻里矛盾、适老化设计缺失造成生活不便、层高不够导致室内环境压抑等个体感受,都是房子不够“好”的结果。
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建设“好房子”也是当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推进“好房子”建设,将带动更多改善性需求入市,提振住房消费,也将带来大量旧房改造、适老化改造等装饰装修需求,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
同时,“好房子”建设,涵盖设计、建造、使用、服务等各环节,能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对建筑业这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莱西市月湖嘉园改造后
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全国各地都紧抓这一新的增长点,快步跟上。
例如,根据《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住宅全屋层高不低于3m、分户墙采用不小于200mm厚的混凝土墙、楼板设置厚度不小于10mm的隔声垫等成为“标配”。在不久前发布的青岛楼市“12条”中,也提到加大“好房子”建设供给,《青岛市2025年住房发展计划》也明确提出,引导新开工优质地块建设高品质住宅,培育一批示范项目,打造“好房子”试点项目15个以上。
在这种“好房子”标准下,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变化。
在青岛的城投·青云佳境项目中,德才股份在规划设计环节,就从规划景观、立面造型、居住户型、社区配套、绿色低碳、智慧科技等方面,全面纳入“好房子”标准——按照年龄设计相应活动场地,绿地率达到47%,装配率达50%,玄关、餐厨、卧室、卫生间、阳台等空间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控制……高品质、智能化、绿色生态成为核心关键词。
城投·青云佳境效果图
“好房子”政策带来的优质供给,有效调动了市场需求,配合各地优质地块的出让,市场信心正在恢复。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300个城市住宅用地出让金达0.4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平均溢价率达13.6%,较去年同期提升8.1个百分点。尤其是核心一、二线城市“地王”频出,溢价率也频繁刷新纪录。
政策红利向市场红利的转化已经开始。
02
“好房子”打开更广阔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新建住房在朝着“好房子”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旧改项目也将纳入“好房子”的范畴。在旧房改造过程中,遵循“好房子”的标准,能够显著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房产的价值。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要“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围”;城中村改造“要在去年新增100万套基础上,再继续扩大改造规模”。
根据第一批各地摸查情况,全国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约22万个,改造涉及居民上亿人,拉动投资万亿元级。若将统计范围从住宅扩大至商业改造等更多领域,推动上下游行业和品类市场规模将更加可观。
从住宅更新、商业改造到一级土地的盘活,伴随改造物业更加细化、改造范围扩大,城市更新盘活的资产体量也进一步扩大,将释放更大规模的投资红利。
但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无论是老旧小区还是商业改造,“好房子”所涉及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绣花”功夫,需要解决企业资质门槛高、涉及领域多、施工要求复杂、各方协调难度大等众多难题。
比如青岛的胶州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老化和有隐患的燃气、供水、供热、排水、供电、通信等管线管道的更新改造,小区活动场地、绿地、道路等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适老化、适儿化改造等一系列大小不一、难度不一的工程要在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同步推进。
德才股份胶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作为改造项目的承接方,德才股份针对这些难题,搭建起了“1+3+N”的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即以“1个”德才股份全产业链建筑装饰平台为核心,引入老旧社区综合改造、老旧社区配套设施提升、老旧社区绿化升级“3大改造板块”,拥有向“N个场景”无限进化的能力,最终将胶州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成了国家住建部认可的样板工程。
不久之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中,又出现了德才股份参建的项目——青岛市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这也是山东省本批次唯一一个入选历史文化传承类案例的城市更新项目。
市南区四方路片区改造项目
当建设“好房子”的政策红利撬动“存量”的万亿市场,有技术储备、有标杆案例的企业,无疑是这片“蓝海”的领航员。
03
“好房子”重塑行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好房子”,涉及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温、防水的高性能材料,缩短工期、便于维保的装配式装修,自动调节室内环境的智能家居,便民菜店、托儿所、保洁维修等配套服务,都将成为“好房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但“好房子”对全产业链的拉动,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层面,也对相关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上比拼的不再是谁的资金周转效率更高,而是谁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更优。
由此来看,“好房子”带来的市场机遇,更倾向于留给拥有全产业链的企业。事实上,这也正是行业头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例如山东省首家A股上市建筑企业德才股份,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布局全建筑产业链,目前拥有1项特级资质,34项壹级(甲级)资质,能够提供可研论证、规划设计、方案策划、建筑设计、幕墙设计、景观设计、装饰装修设计等全产业链一体化设计、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种顶级设计能力牵引下的全产业链布局,能让新技术更加精准地适用到“好房子”的建设中,而技术正是建设“好房子”的关键支柱。
在各地建设“好房子”的政策中,技术都是重头戏。比如《青岛市“好房子”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中就明确提出,住宅建筑的设计、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宜全过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从青岛走出的德才股份,正是这种技术的先行者。
在高密红高粱影视城、青岛影视外景基地、重庆十八梯、重庆白象街、芜湖鸠兹古镇、湖南里耶旅游文化小镇、镇江金山寺、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等在内的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中,都能看到德才股份对BIM技术的娴熟应用。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
绿色建筑,是建设“好房子”的另一项核心技术,它使得建筑使用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健康、舒适、智慧和宜居的环境提升。
德才股份应势而动,以设计为龙头,推动生产、施工、运维等多个阶段的绿色转型,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落地,加大装配化深加工材料、绿色建材、钢结构住宅等方面生产能力,布局被动建筑、装配化建筑、零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城市更新等新兴市场,打造绿色建筑全产业链体系。
同时,德才股份还充分发挥德才高科作为住建部授予的绿色环保生产研发基地的优势,大力引入光伏幕墙、节能门窗、被动幕墙等节能低耗的技术,将培育成绿色建材生产示范基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青岛奥帆博物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歌尔MOS办公楼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均能看到德才股份新科技的应用。
德才高科系统门窗智能制造生产线
“好房子”政策的深化实施,标志着中国居住消费从“有房住”向“住得好”的质变。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告别土地红利、金融红利后的生存挑战,更是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重塑行业地位的战略机遇。当政策要求、民生需求与市场规律形成共振,那些能够将绿色技术、数字工具与人性化设计深度融合的企业,必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