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王海涛被迫“退二线”当顾问,不到一周就从“王经理”变成了“老王”。他忍气吞声,心想就这样熬到退休算了。没想到人事部突然来考察,老员工当着众人的面一声“老王”喊出口,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01
王海涛今年56岁,是远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部经理,在公司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从一线工人做起,一步步爬到生产部经理,公司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他都很熟悉。
远兴机械是一家有三十年历史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零件,在行业里有好口碑。王海涛参与建立了公司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正是这套体系,让远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生产部,王海涛一直是大家敬重的“王经理”。他管理严格,但公平公正,不会无缘无故骂员工。有技术难题,大家都会先找王海涛;有工艺改进,他总能提出好建议;就算是新来的年轻工人,只要肯学习,王海涛也会毫不保留地教经验。
三年前,公司原老板退休,儿子吴志远接手。这位年轻的老板有MBA学位,追求“现代化管理”和短期业绩,开始大改革。
“我们要转型升级,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人才!”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吴志远很激动地说。
之后,公司陆续引进了一批年轻管理人才,其中就有生产部副经理刘大为。35岁的刘大为,海归MBA,擅长用PPT和数据说话,常常在老板面前表现自己。他提出一系列“创新管理方法”,承诺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王海涛和刘大为的想法常常不一样。王海涛注重质量和稳定性,认为有些工序不能简化;而刘大为则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认为王海涛的方法“太保守、太老套”。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但因为王海涛的资历和在员工中的威信,刘大为一直不能全面推行自己的想法。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月前的管理层例会上。
“各位,我有一个重要决定要宣布。”吴志远看了一圈会议室,最后看着王海涛,“考虑到海涛同志年龄和身体状况,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他退居二线,担任公司生产顾问。刘大为同志将接任生产部经理。”
会议室里很安静,所有人都看着王海涛。
王海涛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好像吴志远宣布的不是关于他的决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里正难受得要命——二十多年的付出,就这样被一句“考虑年龄和身体状况”轻松否定了?
“海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吴志远问。
王海涛深吸一口气,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有,我服从公司安排。”
02
交接仪式很简单,没有花,没有掌声,只有一份冷冰冰的交接清单。王海涛主动整理了所有生产资料、客户信息和工艺流程文档,仔细地交给刘大为。
“王经理,这些年辛苦了。”刘大为伸出手,笑容中带着胜利者的得意,“有什么问题我随时请教。”
王海涛握了握他的手,没多说什么。他知道,刘大为的话只是客套,这个年轻人早就等不及要全面推行自己的想法了。
从宽敞明亮的经理办公室,搬到走廊尽头的小隔间,这个差距让王海涛感到一阵刺痛。新办公室本来是个杂物间,匆忙改造后放进一张旧办公桌和一把转椅,连窗户都没有,只有头顶的日光灯发出刺眼的白光。
第一周的日子特别难熬。电话不再响,会议不再通知,曾经忙碌的生活突然安静得可怕。王海涛习惯早上七点半到公司,却发现自己根本没事做。
有一次,他路过会议室,听到刘大为正在主持生产会议。
“王经理那一套太保守了,我们要创新,要提高效率!从今天开始,所有工序都要按照新流程来,谁有意见可以直接找我。”刘大为的声音很自信。
王海涛站在门外,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他建立起来的生产体系就这样被轻易否定了。
更让他难受的是,曾经熟悉的工人见到他时,眼神开始躲闪。以前大家都很恭敬地叫他“王经理”,现在却变成了生疏的“王师傅”。
“王师傅,早啊。”老工人老马见到他,勉强打了个招呼。
“老马,有什么问题吗?看你愁眉苦脸的。”王海涛关心地问。
“没、没什么。”老马欲言又止,最后只是摇摇头快步走了。
王海涛听说,刘大为已经开始调整生产流程,简化了很多质检环节,为了提高效率。但他作为“顾问”,连一份新流程文件都没收到。
03
转折点出现在退居二线三周后的一次生产例会上。
因为客户投诉产品质量波动,刘大为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王海涛作为顾问也被通知参加,这还是他退居二线后第一次参加部门会议。
会议上,刘大为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原因,但都不够确切。王海涛看了生产数据,很快发现了问题。
“刘经理,我认为问题在热处理工序。新流程把温度控制的允许误差从±5°C放宽到了±10°C,这对高精度零件会有影响。”王海涛说。
刘大为明显不高兴,挥手打断了他:“老王,这些小问题不用你操心了。我们已经做了研究,温度误差在可控范围内。”
“老王”这个称呼像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王海涛脸上。会议室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愣住了——从尊敬的“王经理”到随意的“老王”,这种称呼的变化无疑是地位的象征。
王海涛僵在原地,强忍着情绪波动,只能干笑两声:“我只是提个建议。”
会后,年轻员工开始学刘大为,叫他“老王”。连一些老员工,迫于无形的压力,也改变了称呼。只有少数跟他共事多年的老工人,还会在私下里尊称他一声“王经理”。
王海涛发现,刘大为主导的新生产流程大大简化了质量检测环节。原本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经过三道严格的质检,现在缩减为一道。这在他看来是对质量的严重漠视。
“刘经理,这样简化质检风险太大了。”一次偶遇,王海涛忍不住提醒。
“王顾问,你的经验我们都尊重,但现在是效率优先的时代。”刘大为笑着拍拍他的肩,“放心吧,我们有自己的考量。”
几个年轻技术员站在一旁偷笑,其中一个小声说:“老古董,还活在上个世纪呢。”
午餐时间,食堂里热闹非凡。曾经,王海涛的餐桌总是围满了请教问题的员工。而现在,他孤零零地坐在角落,看着人声鼎沸的刘大为餐桌,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
晚上回到家,王海涛向妻子李梅抱怨起这些变化。
“下属叫我'老王',你能想象吗?二十年的经理,一夜之间成了'老王'!”
李梅叹了口气:“认了吧,你都这个年纪了。再忍两年,退休拿着养老金,何必和年轻人争这个?”
“不是争不争的问题。”王海涛摇头,“我担心他们这么搞,迟早出大问题。”
“那是他们的事了,你操什么心?人家现在当家做主,你就少说话吧。”李梅劝道。
王海涛不说话了。也许妻子是对的,或许他真的应该放下,安心等退休。但二十多年的职业习惯让他无法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
04
公司突然接到一个大客户的紧急订单,需要在两周内交付一批高精度轴承。这个客户是王海涛十年前开发的,一直由他亲自对接,产品质量要求极高。
刘大为接手后,为了展示能力,亲自负责这个项目。为了赶工期,他大刀阔斧地简化流程,质量检测从三道降为一道,还缩短了热处理时间。
生产现场的老员工私下里都很担心,但没人敢提出异议。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向王海涛,希望他能出面说话。
“刘经理,这批轴承是高精度产品,质检不能这么简化。”王海涛忍不住在一次生产会议上提醒。
刘大为不耐烦地摆摆手:“老王,你就安心退休养老吧。现代化管理,不是你那个年代的经验了。”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刘大为打断他,“我们已经算过了,就按新流程来!”
车间里开始陆续出现不良品,废品率从往常的3%上升到了8%,但刘大为坚持按原计划推进。眼看交货期临近,他下令:“先把好的发出去,问题后面再处理!”
就在这时,公司突然收到通知:人事部将在下周对各部门进行例行考察,主要检查管理状况、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各部门要做好准备,提供相关数据和报表。
这个消息让刘大为明显紧张起来。他立即召集心腹开了个小会,王海涛“恰好”没有收到通知。
05
刘大为开始慌了。生产数据不理想,不良品率上升,客户已经开始投诉,这些问题如果被人事部发现,他的新官上任就要变成新官上断头台了。
“把这段时间的生产报表重新整理一下,不良品率控制在5%以内。”刘大为对技术员小张说。
“刘经理,这不太好吧?数据造假...”小张迟疑道。
“谁说造假了?就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一些小瑕疵,不影响使用的,就不算不良品了。”刘大为瞪了他一眼,“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懂?”
同时,刘大为组织人手连夜加班,把车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把有问题的半成品和不良品都藏到了仓库深处。他还准备了一份漂亮的PPT,详细介绍自己上任以来取得的“成绩”: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交货周期缩短30%...
考察前一天,刘大为找到了王海涛。
“王顾问,明天人事部来考察,到时候你配合一下。”刘大为语气和缓,还递上一包茶叶,“这是我从杭州带回来的龙井,您尝尝。”
王海涛没接:“什么叫配合一下?”
“就是...如果他们问起生产情况,你就说一切正常。”刘大为笑容有些勉强,“您在公司这么多年,大家都敬重您,您说的话很有分量。”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明明有很多问题。”王海涛直视刘大为的眼睛。
刘大为压低声音:“王经理,大家都是一个部门的,何必把事情闹大?再说了,这些天您的工作环境确实不太好,我可以跟老板建议,给您换个大一点的办公室,再配个助手。”
王海涛明白了,这是在拿待遇变相收买他。正要拒绝,手机突然响了。来电显示是“郑总”——那个长期合作的大客户。
“喂,郑总。”王海涛接起电话。
“王经理啊,你们这批货是怎么回事?”电话那头,郑总语气不悦,“刚收到一部分,抽检了几个,精度完全不达标!这可是要装飞机上的啊!”
“什么?”王海涛大吃一惊,“郑总,具体什么问题?”
“轴承内径精度超差,表面粗糙度也不行。王经理,我们合作十几年了,你们从来没出过这种问题。这次怎么了?”
王海涛看了一眼刘大为,咬咬牙说:“郑总,实在抱歉。这批货可能有点问题,我马上查清楚,给您一个交代。”
挂了电话,刘大为脸色已经变了:“老王,你少在这煽风点火!明天人事部来,你最好识相点!”
“刘经理,客户都投诉到这份上了,你还想掩盖问题?”王海涛冷冷地说,“这是航空用的轴承,出了事故是要负责任的!”
“少来这套吓唬人!”刘大为怒道,“明天你就说一切正常,不然...”
“不然怎样?炒我鱿鱼?”王海涛笑了,“我不怕。”
刘大为气得转身离开。王海涛坐在小办公室里,思绪万千。是选择沉默,还是说出真相?沉默意味着默认这种不负责任的管理方式继续下去,可能导致更大的质量事故;说出真相,虽然可能会引起公司动荡,但至少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王海涛彻夜未眠。郑总的电话像一记警钟,提醒他那些被忽视的质量隐患已经变成了现实问题。作为一个在一线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生产人,他无法容忍这种对质量的漠视。
06
考察当天,人事部主管赵国华带着两名助理来到生产部。刘大为亲自迎接,带着他们先去会议室。王海涛“巧合”地没有收到通知,在自己的小办公室里整理资料。
会议室里,刘大为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的“创新管理”成果,PPT上一页页华丽的图表和数据看起来很令人印象深刻。
“我接手生产部后,打破了传统的工艺束缚,优化了生产流程,大大提高了效率。”刘大为自信满满地说,“这是我们的生产数据,效率提升了20%,成本降低了15%。”
赵国华点点头,不时记录几句。他是个老员工,在公司干了十五年,为人严谨,不苟言笑。
“我们现在来看看实际生产情况吧。”赵国华合上本子说。
刘大为带着考察组参观车间。车间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刘大为指着一台设备说:“这是我们最新调整的热处理工序,缩短了处理时间,提高了效率。”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一位老工人老李从仓库匆匆跑出来,远远看到王海涛正在查看一份报表,大声喊道:“老王!老王!仓库那批轴承又出问题了!内径全部超差!”
全场瞬间安静。人事部的赵国华愣住了,刘大为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老李这才注意到人事部的人在场,但已经收不住话头:“这新流程根本不行,热处理温度控制这么粗放,能出好东西才怪!以前王经理在的时候,这种事儿想都不敢想!”
王海涛也傻眼了,他没想到会在这种场合下被“老王”这么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