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明朗,我方各野战军也接到全新的任务,其中四野百万雄兵准备挥师中南六省、对阵敌最强大的白崇禧集团。

四野(东野)本身就是由各根据地抽调的精锐组成,长期被中央寄予厚望。

可奇怪的是,南下作战的过程中,兵强马壮的四野很缺干部,又是从华东调政委、又是从华北调参谋长。这人员重新磨合的过程,让内部曾出现过一些争论。

明明临阵换人是兵家大忌,为何中央还是要在大战当前之际做出人事调整呢?背后有何考虑?



一、“黄金搭档”被拆得只剩司令员

在东北作战之时,“林罗刘”是非常完美的组合,司令员谋定后动,靠着无比精妙的计算,将战局分析透彻,随即运用强大的压制力,一环接一环打得敌人毫无喘息之机。

政委狠抓思想,让全军上下都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同时也统筹后勤保障、二线兵源补充等方面,让前线无后顾之忧。

参谋长则将原本松散的司令部打造成了高效的现代化作战机关,以自身为枢纽,带动野战军的整个参谋体系运转,将司令员的战略意图具象化为作战部署。

三人相辅相成,让部队的每一个动作都更为高效有用。但是,大军正待南下之际,三人就拆分了。

最先离开的是“罗”,罗帅在抗战后期就查出严重的肾病,他为了工作一直挺着没好好治疗,直到平津战役打完、战争形势已不再那么严峻,他才同意休养一段时间。



中央随即让原本在华东工作的邓子恢出任四野第二政委,罗帅虽未南下,也保留着第一政委的职务。

“罗”走以后,“刘”也很快被调离。原本担任野司参谋长的刘亚楼,很快改任为四野14兵团司令员,数月后再次变动,刘亚楼改任空军司令员,不随大军南下。

对于这些情况,四野司令员非常不适应,他与刘亚楼私交更融洽、共同话语更多,刘亚楼是少数几个无需通报就能去见四野司令员的人。

为了能继续并肩作战,四野司令员一面致电刘亚楼希望他不去履职,一面给中央连去三封电报,有句话很直白“如亚楼留京不来,前线指挥甚感困难”。

只是,即便他想尽办法,中央仍未改变决策,依然调萧克过来担任四野参谋长。



二、中央为何冒着大忌临阵换将?

四野渡江以后,总体来说是一往无前势如破竹,但在青树坪也吃了个不小的亏,对此四野司令员颇感无奈,曾说百万大军体量庞大,指挥起来难以保证效率之类的话。

而各级间的统筹作战,正是刘亚楼的长处,若是参谋长人选未换,说不定此战各部衔接会更顺利、结局也就相应改变了。

打破四野指挥系统的平衡,必然会出现弊端,中央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那为何还非要这样做呢?

一来当时局势已基本明朗,接下来作战任务不会那么繁重,与其让几位能力都很杰出的人都扎堆,不如分开各自独当一面。

解放军要想适应现代化作战,必须多军种、多兵种配合,组建空军已刻不容缓。刘亚楼伏龙芝学院毕业,在苏联生活多年熟悉俄语,由他来负责挑起空军大梁非常合适。



二来军队需预防“山头主义”,四野是我党最强大的一支武装,虽然中央对于指战员都很信任,但有些事情必须要防微杜渐。

与其到后来闹出矛盾,不如最开始就控制住源头。从现实角度来讲,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毛主席多次强调干部要“五湖四海”,从华东调政委、从华北调参谋长就很契合这一宗旨。当然,中央在考虑接任人选时也费了番心思。

萧克是四野司令员的黄埔四期同学、都在叶挺部战斗过、一同参加了南昌起义、也都是老井岗,彼此知根知底。解放战争中萧克又大多时间在搞军事教育,临时调动工作也不会对原有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把他派到四野,算最合适的选择。

可没想到,萧克到岗后却跟四野司令员不太融洽,他在回忆录里也有这方面的记述。



三、临时通知调离,萧克满心疑惑

据四野参谋处长苏静后来回忆,四野司令员“对萧克的到来不热情,会议常常沉默以对”。或许有人说,那是四野司令员性格使然,对大多数人他都是沉默居多。但是,萧克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得就比较直白:

我同林有过多次共事,知道他的自尊心很重,在游击战争期间,同志们可以互相批评互相争论,林那时也如此。但他成为一方重寄后,自尊心变得更重,我还习惯用老方式与他相处,他不能容忍。

萧克所说的“老方式”,指的是因进军路线问题多次跟四野司令员发生争吵。

当四野进至两广之际,司令部就接下来的战略方向问题进行过商讨,四野司令员认为部队的注意力先放在地方剿匪上,肃清山区的敌人后,再向城市发展,这样敌将无所遁形。

萧克却提出反对意见,主张以夺取和接管大城市为重,确保工业生产和恢复交通。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闹得不欢而散。后来中南局也召开会议,经讨论,最终通过了四野司令员的提议,这让他非常高兴,随后还点名批评萧克喜欢“否定”一切。

能让四野司令员这样说,证明一路上彼此的争论不少,相信看过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人,对刘亚楼小跑过去记笔记那段印象会很深刻。

四野司令员更喜欢这样的参谋长,自己定下决策,参谋长深化、补足,然后执行,这样指挥部的运转更高效。而萧克经常意见相左,四野司令员会感觉不适应、多有内耗,两人的分开也就只剩时间问题。

1949年末,奉命出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从天津南下,在衡阳见到了萧克,简单寒暄后,黄克诚告知一个消息,中央准备调动萧克的工作,只是没想好是要调去总参军训部,还是去英国做大使。

毫无思想准备的萧克非常惊讶,他不希望离开军队,就询问黄克诚这是谁的意见。黄克诚没有明说,只是让萧克放宽心,朱老总已经帮忙说话,大概率会是去总参。



1950年4月,萧克接到通知,转任总参军训部部长,就这样,上任刚刚一年的他离开四野回到了北京。

对于自己这奇特的遭遇,萧克后来也是莫名其妙:有人说我去四野是林点名要的,对于这事我不清楚。后来有人说我调到北京又是林挤走的,我还是不清楚。

不过按照官方的说法,提议让萧克转而主持军训部的人是聂帅,四野司令员没有反对,只是回复“萧克同志擅长此任,宜担此职。”聂帅为何要这么做呢?其实也是想帮一帮萧克。

解放战争前中期,萧克都是在晋察冀/华北工作,他搞军事教育这一块还是很有成效的。聂帅作为代总长,各部之间的消息都清楚,也知道四野司令员跟萧克相处别扭。

既然如此,何不将萧克调到总参担任军训部部长呢?这样无论是四野还是总参,用人问题都能解决。



这道调令对萧克来说也并非坏事,军训部后来从总参分离出去,组建了一个全新的部门——训练总监部,在八大部里仅次于总参,聂帅的相助无意间在后来为萧克提升了一定的地位。

而萧克离开四野后,中央让同样出自华北的赵尔陆继任参谋长,还是一样“五湖四海”的思想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