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郑州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实验室主任许变玲做客《医生说》节目,和您一起聊聊“厌学”的背后。

01

焦虑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发展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6%,全球大约有20%的青少年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我国约有3000万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半以上的青少年厌学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厌学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以及负担重等流行现状,凸显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为青少年等易感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02

中医对焦虑抑郁症的认识

焦虑抑郁症在传统中医并无“精准对应”的病名,大多将其归属于“郁证”范畴,研究历代医家及古籍发现,历代医家对焦虑抑郁疾病从发病的病位、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均有了诸多的历史经验。

《黄帝内经》中提出情志病的发病部位多为心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点明心在主宰精神意识活动中的关键地位。焦虑情绪的发生,常因心气损耗、心血失养,致使心神涣散,表现为心慌、失眠、惊恐不安。同时,肝在情志调节中的作用也被提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及气机升降、情志畅达。情绪长期压抑,肝气郁滞,气血通行受阻,人就会出现人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不适症状,这为后世疏肝解郁治疗焦虑症提供了参考依据。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书中的 “百合病”,患者常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这种精神、行为、饮食的莫名失调,与焦虑引发的身心不适高度吻合。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情志养生,“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从预防层面告诫人们节制情志,避免焦虑滋生。

03

西医对焦虑抑郁症的认识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04

影响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1、社会因素,我国近30年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工作、孩子和家庭,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愈演愈烈。家里有小学生中学生的,都会感受到这些压力,自孩子入小学,很多家长就开始卷起来,各种的辅导班、兴趣班等,因为社会上自然的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坏学生等等诸多的标签。

2、家庭因素, 现在所有学生,比拼的都是学习;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只比学习。社会和家庭的精神压力,都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家长,孩子刚入小学阶段,就开始卷入学习大比拼的浪潮中,认为孩子必须学习好,给孩子设定了很多的规矩,增加了诸多额外的作业负担,几乎完全占据了孩子玩的时间。

3、身体因素, 《黄帝内经》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青少年的身体和精神,还没有发育到成人的健全的时候,其承受力一定是脆弱的。社会和家庭又没有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指良好的文化传承,健康的体魄,才能担负起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信息因素,现代社会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创造了便捷,但是凡事均有两面性,同时也给青少年太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路径,现在人们把手机等电子产品形象的比喻成青少年的电子鸦片,一方面,造成了中国青少年近视近4亿人口,一方面,孩子们的大脑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无法承载太多的信息以及分辨真伪,一旦出现一些戴着面纱的不法之徒盯上,一定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消散或者一辈子挥之不去。

5、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均不同,如果对于敏感的孩子,受到老师或者一些社会化因素的干扰,可能就会一蹶不振,抑郁成疾,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05

焦虑抑郁症的治疗建议

焦虑抑郁症,轻度的焦虑抑郁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可以通过中医的情志疗法或者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逐渐缓解,中重度的抑郁是需要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进行咨询并规范治疗,焦虑抑郁症是目前临床高治愈率但低接受治疗率的一种疾病。

中医的情志疗法,又称“情志相胜法”或“以情胜情法”,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经典《内经》中的“五行学说”与“脏腑情志对应理论”。

五行学说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怒;心属火,主喜;脾属土,主思;肺属金,主忧;肾属水,主恐。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金克木、水克火等。根据这一理论,通过诱发与当前病态情志相克的情志,可以调整失衡的情志状态。

脏腑情志对应理论 中医把人的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及喜怒忧思恐等“五志”,统称为“情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个脏腑气机的逆乱,产生不同的影响,即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根据这一理论,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可以间接调节情志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06

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从家庭层面入手,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氛围,让青少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家长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分享生活点滴、相互尊重和理解等方式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安全和自由,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长应主动与青少年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扰。通过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及时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家长也要学会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与青少年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3)给予适当的自主权: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逐渐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应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和个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家长可以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划等,让他们学会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

(4)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方面,家长应摒弃过度追求学业成绩的观念,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家长也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学业成绩和竞争压力,避免过度追求分数和排名。

学校层面:

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与学生必要的情感支持,鼓励学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社会层面:

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等多通过宣传和教育,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宣教,让公众更加关注此类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社会和政府组织提供更多的公益性质的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三层联动机制,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又良好的环境,相信青少年的患病率会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这是我们的美好期待。通过科学的治疗,多数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均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就能轻松应对,找回生活的平衡,重拾快乐的人生。


文字:程鹰

编辑: 张杭

统筹: 马松林、李昌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