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
是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今年的主题是
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
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长期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关系困扰等都可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劳动者心理健康,为职业人群构筑坚实的“心”防线。
一、职业病:不只是“身体”的伤痛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包括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噪声聋、职业性肿瘤等。
但职业健康的内涵远不止于此。长期高强度工作、职场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发展焦虑等,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工作压力”列为21世纪职业健康的重要威胁。
二、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的隐形战场
1. 哪些职业易发心理问题?
高压行业:医护人员、教师、程序员等常面临高强度工作和紧急任务,易产生焦虑。
孤立性岗位:长途司机、流水线工人等缺乏社交支持,孤独感显著。
服务行业:客服、销售等需长期情绪劳动,可能引发“情感耗竭”。
2. 心理问题的职业危害
个人层面:失眠、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企业层面:工作效率降低、员工流失率升高,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三、防治结合:企业和劳动者如何行动?
1. 企业责任:构建健康职场环境
定期评估风险:监测物理因素(如噪声、粉尘)的同时,引入心理健康筛查。
优化管理制度:避免过度加班,建立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
提供心理支持:设立员工心理咨询室或购买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
2. 劳动者自我保护指南
学习职业病知识:了解岗位潜在危害,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如防尘口罩、降噪耳塞)。
关注心理信号:长期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平衡工作与生活:通过运动、社交、正念练习缓解压力。
四、政策助力:法律为劳动者撑腰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强调“职业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劳动者享有以下权益:
职业健康检查:企业需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体检。
职业病诊断与赔偿:确诊职业病后可依法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拒绝危险作业权:有权拒绝无防护措施的高风险作业。
职业健康是劳动者尊严的底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提醒我们:既要防范尘肺、噪声聋等传统职业病,也要重视“看不见的心理伤害”。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职业环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与生活!
关爱劳动者,从“心”开始,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