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黄浦江边,总能看到一位晨跑的老先生。他叫李伯,今年72岁,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地跑8公里。

有次我问他:“您怎么坚持下来的?”他摆摆手笑道:“年轻时总担心明天的工作、下个月的房贷,后来发现,人只要把今天能跑的路跑完,今天能做的事做好,就足够了。”

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概念——“可控半径”。

人生中真正值得焦虑的事,往往藏在“2小时”和“8公里”的边界内:

比如未来两小时要交的报告,或是家门口那条堵了8公里的路。而超出这个范围的未知,与其被它压垮,不如学会与之共存。



2019年,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多尔蒂曾做过一项实验:他让两组志愿者分别记录一周内的焦虑事件。

第一组被要求只关注当天发生的事,第二组则需要想象未来一周可能遇到的麻烦。

结果发现,第二组中85%的人因过度担忧虚构的问题而出现失眠、效率下降等症状。

这印证了一个事实:人的焦虑大多源于对“不可控事物”的想象。



比如,你担心三个月后的考试,但其实复习计划只需按每天两小时推进。

你纠结是否要换城市工作,但真正影响生活的可能是通勤8公里内的交通和房租。

我的朋友小林曾是个典型的“未来焦虑者”。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总担心行业动荡、中年失业,甚至为此报了编程课、心理咨询班,还研究起了副业。

直到某天加班到凌晨,她突然心悸被送进急诊室。

医生检查后说:“你什么问题都没有,只是身体在抗议——你连今晚的觉都没睡好,却在担心三年后的事。”



2023年,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中的一位主人公让我印象深刻。他叫张明,曾因创业失败欠下百万债务,一度陷入抑郁。



最绝望时,他偶然读到《斯多葛哲学》中的一句话:“控制你能控制的,接受你不能控制的。”

他决定将这句话实践到极致。

每天早晨,他在纸上写下当天必须完成的三件事,并画出一个半径8公里的圆圈,圈内是他能触及的菜市场、银行和公园。

超出这个范围的事——比如行业政策变化、投资人态度——他直接划入“无需纠结区”。

半年后,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开了一家社区便利店。

“以前总想一步登天,现在才发现,把货架摆满、把邻居的快递代收好,这些小事反而让我踏实。”



如何将“不焦虑”落实到行动?以下几个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第一是物理边界法: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提出,人的生活空间需要“物理断舍离”。

同理,焦虑也需要边界。比如,工作时设定“两小时专注时段”,期间只处理当前任务;通勤时,将注意力集中在8公里内的路况和沿途风景,而非遥远的目的地。

第二则是清单替代法:作家蒂姆·费里斯在《巨人的工具》中提到,成功人士的共同习惯是“写清单,而非空想”。

你可以将“未来三个月的计划”拆解为“本周需完成的三件小事”,把“担心孩子考不上名校”转化为“今晚陪他背10个单词”。

第三个是场景切换法: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发现,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焦虑阈值会变化。比如,躺在床上担忧失业时,立刻起身去跑步或整理房间,焦虑感会因场景切换而降低。

一位程序员曾分享,每当他对代码感到崩溃,就去公司楼下买杯咖啡,步行8分钟的路程足以让他理清思路。



2024年,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一场演讲中说:“生活就像东北的冬天,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暴雪。但只要你今天把秋裤穿上,把暖气打开,暴雪来了也不怕。”

这种“具体化应对”的能力,恰恰是缓解焦虑的核心。



知名投资人纳瓦尔·拉维康特曾说:“人生的确定性,来自每天重复的微小努力。”

比如,坚持每天阅读2小时、每周跑步三次8公里,这些习惯本身就会构建起对抗未知的底气。

我的同事老陈是公司里的“淡定担当”。去年部门裁员时,他一边帮同事改简历,一边报名了线上烹饪课。

问他为何不慌,他答:“我控制不了裁员名单,但能控制今晚给家人做一桌好菜。只要灶台的火不灭,日子就还能继续。”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道:“当代人的痛苦并非来自压迫,而是来自过度的可能性。”

我们焦虑,往往因为选择太多、信息太杂,而行动太少。

不妨试试这个实验:拿出一张纸,写下此刻让你焦虑的事。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件事是否在未来两小时内必须解决?

2.它是否超出你日常活动的8公里范围?

如果答案都是“否”,请划掉它。



黄浦江边的李伯至今还在跑步。他说:“年轻那会儿,我总想着跑完这8公里就能怎样。现在才懂,跑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或许,人生的智慧就在于:把两小时的事做好,把八公里的路走稳。

至于远方,它会在你踏实的每一步中,自然抵达。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