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显示,每年参加中、高考的学生中,46%至59%的学生,出现中度以上的考前焦虑。包括出现思维空白、睡眠障碍、神经衰弱、阅读障碍、考场发挥失常等。到底如何缓解学生的考前焦虑?
随着儿子小智开始升入初三,同事刘姐也更加焦虑起来。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儿子平时都能保持全班前三的好成绩,但一到期中或期末考试,他就出现发挥失常,真怕中考也是如此!”
小智平时确实属于成绩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放学后能主动学习,从来不用刘姐与丈夫监督,但刘姐经常暗示儿子,你考的好,爸妈更爱你。
或许是来自妈妈的“激励”太多,以致于小智考试前2个星期就开始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等情况。
除了复习效果不理想,考试时还出现了提笔忘字、公式记混等问题,最终成绩往往比平常低很多。
看着儿子如今只要一碰到考试就会焦虑,考试发挥失常成了常态。刘姐夫妻俩也寝食难安,既怕自己说错话给孩子增加负担,或是向他们发脾气;又怕如果不管教,孩子会“摆烂”,放任问题变得严重,影响学业。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小、初、高中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的概率可达75%,进而导致出现焦虑情绪的家长,也达到60%以上。
那么,到底如何缓解考前焦虑呢?中学班主任坦言,其实,原因不仅在孩子身上,还给支了4招,咱们一起往下看!
孩子为何成为考试前“焦虑分子”?
考试之前焦虑到不行,本来会的题目,一到考场,直接大脑一片空白。这样的孩子,被称为“焦虑分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第一个原因,对知识未完全掌握
洛夫克拉夫特说过:“恐慌源自于未知。”
对于孩子们来说,之所以对考试一事充满了恐慌,从考试前就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所学知识未能完全掌握,继而担心无法应对考试。
第二个原因,缺乏自信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对广州市多所学校进行调查发现,超过60%表示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中,同时存在缺乏自信、考前焦虑的情况。
第三个原因,家长管教严苛、期待值太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指出,患有抑郁症的未成年中,超过55%是学习成绩优异、性格乖巧听话的孩子。
而促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则是家长抱有过高的期待,提出难度太大的要求,以致于他们背负极大心理压力,担心、焦虑未能达到家长期望。
同时,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也会不自觉的严格要求孩子,令他们失去自我与自由。
初中班主任支了4招
《中国青少年健康人格调研报告》显示,80%存在考试焦虑的小学生出现情绪不稳、易哭闹的情况,68.8%出现考前焦虑的初中生敏感多思、焦躁不安。
所以,初中班主任给家长和孩子支了4招,希望可以帮助缓解考前焦虑。
第一招,淡化考试,保持平常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通过分析上海市多所初、高中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后,分析出孩子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家长过高的要求、孩子较强的好胜心等。
一次考试不能把人生定乾坤,也没必要因此而焦躁不安,甚至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以后的人生考试,多着呢!
第二招,相信自己,鼓足自信心
面临考试,时间紧、任务重,自信心更要树立起来。已经寒窗苦读了这么多年,这次考试,如果不是信心百倍,怎么能战胜呢?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曾经面对中考的事情,或者找孩子喜欢的人物传记,帮他增强信心。
Tips:如果孩子摸底考试还不错,记得多夸夸他。家长相信孩子,孩子才会更相信自己。
第三招,进行适量运动
研究表明运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既能改善大脑血液不足的情况、提高记忆力等,产生的多巴胺、内啡肽等可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
所以,家长们可以鼓励、陪伴孩子在学习之余,进行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打篮球、踢足球、爬山等运动,改善负面情绪。
中考也有体育考试,必要的运动,也是为中考考试做准备。
第四招,调整作息
出现考前焦虑情绪的孩子,大多数都会出现睡眠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孩子的大脑将出现过度疲劳,加重焦虑程度。
因此,晚上11点之前,请及时督促孩子上床睡觉,有条件的中午安排20-60分钟午睡,保证睡眠充足。
凌晨妈妈来叨叨:
心理学专家布丽吉特·沃克在其撰写的《帮孩子摆脱焦虑》一书中提到:“焦虑的情绪不仅能压垮孩子的心灵,也能损伤孩子的身体。”中考,考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有情绪和心态,请积极面对哦!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