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温艺术大师徐悲鸿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动人篇章。

七十多年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深入山东导沭整沂工程一线,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画笔记录下新中国建设者的鲜活面容。

这段尘封往事不仅彰显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更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水乳交融的时代赞歌。

如今,新时代的"愚公"们继续创造着中国奇迹,徐悲鸿笔下那些头戴苇笠、手握铁镐的建设者形象,依然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用双手创造历史的劳动者——他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更是推动时代向前的根本力量。

文|周惠斌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艺术先驱。“为人民造像”是画家徐悲鸿执着的信念和追求。徐悲鸿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始终秉持与民族同步、与时代相融、与人民共鸣的艺术理念,以人民为对象和主题,描绘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巨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在神州大地波澜壮阔地展开,成就斐然。徐悲鸿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禁不住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劳动人民造像,歌颂身边英雄,礼赞伟大时代。

历史上,沂河、沭河经常在鲁南、苏北平原肆虐。到了近代,更是水患频仍,危害百姓。对沂河、沭河水系进行大规模的规划治理,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导沭整沂工程。


【1951年,徐悲鸿在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听取介绍】

1951年初,徐悲鸿在报纸上看到鲁南、苏北兴修水利的消息:为彻底根治鲁南和苏北水患,确保500余万人民、1450万良田免受洪涝灾害,中央决定推进实施“导沭整沂工程”,在苏北开挖200公里的新沂河,在山东疏导沭河、改道经南部沙河后入海,实现变水患为水利。其中,山东导沭工程规模宏大,近百万人次的民众参与其中,堪称新中国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创举。

受此感染,徐悲鸿内心强烈地渴望创作一幅表现劳动人民豪情满怀、改天换地建设新中国的大型油画。

《临沭县志》记载:1951年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徐悲鸿及其弟子一行三人来临沭陈家巡会村导沭工地体验生活(陈家巡会村为山东省导沭整沂委员会驻地)。

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自1949年4月21日开工,经10期施工至1953年11月24日结束。第五期工程期间,正赶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正是在这期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徐悲鸿放下手头工作,与中央美院教师梁玉龙、保卫科干部孙洪绪,从北京前往山东临沭县陈家巡会村水利工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访问写生,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任继东像》徐悲鸿 纸本炭笔 31×25厘米 1951年】

在水利工地,徐悲鸿坚持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目睹民工火热的劳动场面,再次激发了他汩汩不息的创作热情。他表示:“在这里我不是什么院长,而是水利大军的十万分之一。”

参加建设的民工住着简陋的工棚,地上铺着稻草,身下仅垫些羊皮、茅草,穿着破袄单裤,靠着双手双肩,使用锨镐、箩筐、扁担、小木车等最简单的劳动工具,一铲一铲地挖、一筐一筐地抬、一车一车地推,数十万人分工合作,开山劈石,移河调水,万众一心,在原本一片荒芜泥泞的水漫之地,开挖出新河道,创造了治水历史上的奇迹。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劳累,忘我劳动、无私奉献,不遗余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的诠释和彰显。徐悲鸿感叹道:“过去我画过《愚公移山》,眼前这才是真正的愚公移山,一切有作为的艺术家都不应该失去这一极为难得的创作机会。”他决意创作一幅新《愚公移山》,歌颂这些奋战在水利建设第一线的劳动人民。

徐悲鸿利用休息闲暇,为吕芳彬、任继东、杨文明、贺敬德、张瑨等20余位劳模、民工和工程师画像。


【《水利工程师张瑨像》 徐悲鸿 纸本炭笔 41×28厘米 1951年】

梁玉龙回忆:由于“这些民工只能在中午歇晌的时候过来,所以徐先生中午也就不能休息了。撂下碗筷,立刻就拿起画夹、炭笔画起来,一口气连画两三小时。”“徐先生身体本来不大好,血压很高,在他身边总带着降压药。”“为了把这些来自农村、勤劳淳朴的民工形象收入画幅,徐先生潜心作画,几乎忘了一切。”

其中,《任继东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任继东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高力大,每天能开土10立方米,人称“任十方”。画面上,人物头戴遮阳帽,眉头微蹙,抬头纹隐隐可见,造型准确生动,面部神态细微,凸显出任继东吃苦耐劳的朴实品质。

此外,徐悲鸿还为导沭工程前线创作了一幅《奔马图》,题款“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并为导沭工程题词:“模范同志们,你们英勇创造出来的纪录,可与我们在前方抗美援朝战士们英勇光辉的战功同垂不朽的。因为他们在消灭猛兽,你们消灭洪水,洪水猛兽为害人类是一样,我国古人常相提并论的。”


【1951年,徐悲鸿在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为民工画像】

徐悲鸿在水利工地写信给夫人廖静文:“……吾热爱生活,热爱勤劳智慧的人民,这里热气腾腾,用龙腾虎跃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请不要担心我的身体……现在我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吾正在构思一幅新的《愚公移山——导沂水利工程的万分之一》,并为此抓紧写生。”

十余年前的1940年,徐悲鸿完成了巨幅画作《愚公移山》,表达中华民族在危亡之秋坚持抗战、誓夺胜利的坚定决心。这次他要以山东人民火热劳动为原型,创作当代版《愚公移山》,反映新中国建设面貌和新时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改天换地的精神。

7月中旬,徐悲鸿回到北京后,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开始整理自己在山东导沭工程工地所画的20余张人物素描、速写,准备将他们作为新《愚公移山》的主要人物。

然而,正当徐悲鸿进行构思创作时,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此后将近两年,他遵照医嘱卧病休养,虽然不能作画,但是仍时时心系这件作品的绘制。

遗憾的是,1953年徐悲鸿因病去世,他创作“当代愚公”的计划也终未能实现,但这些劳动人民、这些光辉事迹随着徐悲鸿的作品流芳千古。

正如徐悲鸿在1953年9月撰写的《文化的繁荣》一文中所说:“我一想到我们国家新的命运,心中就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激情。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想要走遍全国,把祖国各地的美景、每个豪迈的劳动者都画出来。我想要在描绘我们光荣的、创造性时代的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热烈的感情,让它永远活在亿万劳动人民和后代子孙的心中,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