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根据资料改编,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本文旨在宣扬正义,杜绝犯罪发生,并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

"师傅,厂里的那台新设备出问题了。"

小王在电话里焦急地对师傅张建国说。

听到父亲电话中的内容后,女儿张丽一脸不悦的说:"爸,您都退休了,再说当年的那件事,他们是怎么对您的……。"

张建国最终不顾女儿的劝阻,还是选择了回厂救急。

到了厂里,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来。

当厂长接过那张泛黄的纸看清里面的内容时,直接愣在了原地......

01退休

春城机械厂大门口,一面鲜红的条幅高高挂起:"热烈庆祝张建国同志光荣退休"。张建国站在门口,望着这条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标语,心中却没有想象中的喜悦。



"张师傅,您的退休手续都办好了,这是您的退休证和厂里的纪念品。"人事科的小李递过来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和一本红色的退休证。

张建国接过来,轻轻掂了掂,沉甸甸的。打开盒子,是一块普通的纪念牌,上面刻着"感谢张建国同志四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这样的场面,他已经见过无数次了。每次有老同志退休,都是这样的标准配置。

"刘总呢?"张建国环顾四周,没看到厂长的身影。

小李有些尴尬:"刘总今天有个重要会议,脱不开身,让我代他给您送行。他说改天请您吃饭。"

张建国微微点头,没说什么。四十年来,他见证了这个厂从小到大,从国营到私有,从辉煌到困境。而如今,他这个曾经的技术骨干,连个像样的退休仪式都没有。

"老张,别想那么多了。"同样即将退休的老搭档李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反正都是走个过场,刘总那小子现在眼里只有钱,哪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家伙。"

张建国苦笑:"也是,这不是挺好的吗?轻轻松松退休,回家享清福。"

走出厂门,张建国忍不住回头再看了一眼。这里承载了他大半辈子的青春和汗水。

他还记得自己刚进厂时,是老厂长亲自带他熟悉车间;记得那台从苏联引进的大型机床出问题时,是他连续工作72小时才解决的故障;也记得十年前那场危机,是他提出的技术改进方案救了整个工厂。

"听说厂里接了个大单子,设备都更新了。"李师傅小声说道,"不过那帮年轻人水平不行,前天试机都出问题了。"

张建国点点头:"是那台新进的德国设备吧?我听小王提过。"

"就是那台,价值上千万呢。刘总为了这个项目,投了大价钱。据说如果这单子完不成,厂里可能要裁员。"李师傅叹了口气。

张建国沉默了,虽然已经退休,但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回到家,女儿张丽早已准备好了一桌饭菜,还挂了彩带和气球。

"爸,祝贺您正式退休!"张丽递给他一杯茶,"从今以后,您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

张建国环顾这个温馨的家,点点头:"是啊,也该歇歇了。"

"爸,您这一辈子都在为工厂操劳,我和妈看着心疼。"张丽眼里闪着泪光,"现在终于可以放下了。"

张建国垂下眼睛,心中复杂难言。放下吗?四十年的习惯和牵挂,哪有那么容易说放就放。

电话突然响起,张建国接起来,是小王,那个跟了他三年的年轻技术员,"师傅,您现在有空吗?厂里出了点状况..."

02良心

张建国放下电话,眉头紧锁。女儿张丽看出了父亲的异样,关切地问道:"爸,怎么了?"

"厂里那台新设备出问题了,小王说情况挺严重。"张建国叹了口气。



张丽立刻变了脸色:"您刚退休,他们就来麻烦您?爸,您已经为那个厂付出了一辈子,现在该好好休息了。"

张建国坐在沙发上,神情复杂:"我知道,丽丽。但是..."

"没有但是!"张丽坚决地打断,"记得去年您加班到凌晨,结果住了一周医院吗?刘总来看过您吗?没有。"

张建国沉默了。女儿说得没错,这些年来,随着厂里所有制的变更,人情味越来越淡。特别是刘总接手后,更是把老一辈的工人当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爸,您听我说,"张丽语气缓和了些,"我今天请了半天假,专门为您庆祝退休。您看,我还做了您最爱吃的红烧肉和糖醋排骨。"

张建国笑了笑,摸了摸女儿的头:"好,今天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陪你。"

饭桌上,张丽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为父亲规划的退休生活:"

张建国只是笑着点头,心思却飘到了远处。

他想起了那台德国设备,那可是厂里投入巨资引进的,如果真出了大问题...

"叮铃铃"——电话再次打断了他的思绪。

张丽皱眉看了眼来电显示:"又是厂里的人!"她抓起手机就要挂断。

"别,我接一下。"张建国拦住女儿,接通了电话。

"张师傅,我是刘总。"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我知道今天是您退休的日子,本来不应该打扰您,但厂里确实遇到了大麻烦..."

张建国沉默了片刻:"刘总,我已经退休了。"

"我知道,我知道,"刘总语气变得更加急切,"但这台设备只有您最熟悉。如果今天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可能要延期交货,违约金高达几百万啊!"

张建国叹了口气:"为什么不找技术部的人?"

"都找了,没人能解决。小王说只有您能帮上忙。"刘总的声音里带着恳求,"张师傅,看在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上,帮帮忙吧!"

交情?张建国在心里冷笑。他还记得十年前,正是刘总的父亲把他的技术改进方案当废纸扔进了垃圾桶,后来还暗中排挤他,把他从技术主管的位置上拿下。

"张师傅?您还在听吗?"电话那头的刘总越发着急。

张建国看了眼女儿紧张的表情,轻轻摇了摇头:"刘总,我今天有安排了,恐怕..."

"我出三倍日薪!不,五倍!只要您能来帮这个忙。"刘总几乎是在哀求了。

张丽在一旁使劲摇头,用口型说"不要去"。

正在这时,手机又响了一条短信。张建国低头一看,是李师傅发来的:"老张,厂里真的出大事了,那帮小年轻手忙脚乱,眼看着要把设备报废了。咱们在这干了一辈子,总不能看着厂毁在这些人手里吧?"

张建国盯着这条信息,陷入了沉思。

四十年的工龄,他把这个厂当成了自己的家。虽然近年来厂里对老员工的态度让他心寒,但那些普通工人并没有错,如果厂里撑不下去,首先受苦的还是那些和他一样的普通工人...



"爸,您别去。"张丽抓住他的手,"您知道刘总是什么人,他只是在利用您。等危机过去,他还会把你当空气。"

张建国缓缓站起身,拍了拍女儿的肩膀。

"丽丽,有些事,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良心。"

03问题

春城机械厂的大门比上午张建国离开时更加冷清。门卫老王看到他,露出惊讶的表情:"张师傅,您不是今天退休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出点急事,来看看。"张建国简单回应,大步走向主车间。

远远地,他就听到车间里传来的嘈杂声。推开门,一股浓重的焦味扑面而来。张建国皱起眉头,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这不是好现象。

车间中央,那台价值千万的德国设备静静矗立,周围围着一群年轻的技术员,个个面色焦急。小王一看到张建国,立刻迎了上来:"师傅,您可算来了!我们试了各种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

刘总也闻讯赶来,满脸堆笑:"张师傅,真是太感谢您了!您看,情况就是这样..."

张建国没有理会刘总的寒暄,径直走向设备,仔细检查起来

"小王,把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记录拿来给我看看。"张建国头也不抬地说道。

小王立刻递上一叠厚厚的文件。张建国翻阅了一会,眉头越皱越紧:"按照记录,这台设备在上周五就开始有异常了,为什么不立即停机检修?"



车间里突然安静下来。刘总尴尬地咳嗽了一声:"那个...当时有紧急订单要赶,就..."

"就强行继续使用了?"张建国抬头,"刘总,机器不是人,它不会说疼,但它会用故障告诉你它承受不了。"

"是热膨胀引起的材料疲劳,"张建国指着那道裂缝说,"这种情况,在我们老型号的设备上很常见,但这台新设备使用的应该是改良过的合金材料,按理说不该出现这种问题。"

"会不会是材料有问题?"小王小声问道。

张建国点点头:"很有可能。刘总,这台设备使用的零部件,是原厂的吗?"

刘总的脸色变了,支支吾吾地说:"大部分...大部分是原厂的..."

李师傅此时走了过来,悄悄在张建国耳边说:"老张,听说刘总为了省钱,有些零部件找了国内厂家仿制的,质量肯定比不上原装的。"

张建国心中了然,但没有揭穿。他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小王,去仓库找一下B型号的合金板,我记得去年备用的还有几块。"张建国吩咐道,"李师傅,您帮忙找找老式焊接工具,现在的小年轻都用自动焊,对这种精细活不行。"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张建国从随身带来的老旧工具箱中取出一把自制的特殊扳手,开始拆卸设备。

"张师傅,真是不好意思,打扰您的退休第一天。"刘总在一旁陪着笑脸,"这次解决后,我一定好好感谢您。"

张建国头也不抬:"不用感谢,我是为了工人们,不是为了您。如果厂里停工,受苦的是底下的人。"

刘总有些尴尬,但还是赔着笑:"您说得对,您说得对。"

小王很快带着合金板回来了,张建国检查了合金板,皱眉道:"这些材料的质量确实差了点,但眼下只能先用着。刘总,您得赶紧联系原厂订购正品零部件,否则这样修好了,也撑不了多久。"



刘总连连点头:"一定,一定。"

张建国看出刘总的敷衍,心中暗叹。这些年来,厂里的管理越来越注重利润,而忽视质量和安全。他还记得自己刚进厂时,老厂长常说的一句话:"宁可少赚钱,也不能出质量问题。"

如今的管理层,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个理念。

04理念

夜幕降临,春城机械厂的主车间依然灯火通明。张建国已经连续工作了四个小时,额头上的汗水打湿了他花白的鬓角。

"师傅,您歇会儿吧,喝口水。"小王递过来一杯热茶。

张建国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谢谢。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马上就好。"

车间里的人越聚越多。一开始只有技术部门的几个人,现在连生产线的工人都围了过来,默默地看着这位刚退休又回来救火的老师傅。

在他们眼中,张建国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张建国把特制工具放回工具箱,对小王说:"好了,可以试机了。"

刘总连忙凑上前:"张师傅,真有您的!这么快就修好了?"

张建国没有回答刘总,而是示意小王:"按照我教你的方法,慢慢来,注意观察温度变化。"

小王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启动了设备。机器发出均匀的轰鸣声,逐渐稳定下来。车间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生怕出现什么意外。

十分钟过去了,设备运行正常,没有任何异常声响。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这些发自内心的赞美让张建国心中感慨万千。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这些年轻人虽然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但他们的热情和努力,让张建国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小王,注意每隔二十分钟检查一次温度,如果超过65度,就要立即停机。"张建国叮嘱道,"等正品零件到了,一定要第一时间更换,这个临时修补撑不了太久。"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一个细节:"师傅,我明白了。您放心,我一定按您说的做。"

刘总此时满面红光,上前握住张建国的手:"张师傅,太感谢您了!如果不是您,我们这个项目就要延期交货,后果不堪设想。"

张建国淡淡地说:"刘总,我想提醒您,设备的定期维护不能省,原厂零件不能用仿制的代替。否则,出了事故,损失的不仅是钱,还可能是人命。"

走出车间,夜空中,星星闪烁,让他想起了自己刚进厂的那个夜晚。那时,他刚满二十岁,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四十年转眼过去,他的青春、汗水,甚至健康,都献给了这个厂。如今退休了,却发现自己仍然放不下这个地方。

正当他陷入回忆时,刘总匆匆赶来:"张师傅,别走啊!还有个事想和您商量。"

张建国停下脚步:"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们厂最近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接了不少新订单。我想请您出山,担任技术顾问,薪水好商量!"刘总满脸期待。

张建国摇摇头:"刘总,恕我直言,厂里的问题不是缺少顾问,而是管理理念出了问题。"

"此话怎讲?"刘总皱眉问道。

张建国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憋了很久的话:"刘总,您只看重利润,不重视质量和工人;您为了省钱用劣质零件,结果造成更大损失;您把老员工当包袱,结果关键时刻没人能解决问题,工人不是机器。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归属感。"张建国语重心长地说,"您父亲当年也是这样,只看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刘总的脸色更难看了:"张师傅,我敬重您,但您不能这样说我父亲。"

"我不是针对您和您父亲,我是为厂里着想。"张建国叹了口气,"算了,我们各自的理念不同,说了您也不会理解。"

张建国转身要走,刘总急了:"张师傅,您别这样啊!厂里真的需要您这样的技术专家。您回来当顾问,我保证给您足够的尊重和待遇。"

当刘总看到张建国有些动容,立刻迎上前,谄媚地说:"老张啊,再帮帮厂里吧,这台设备只有您能搞定了!"

走进工厂,张建国环顾四周,又是一台冒着黑烟的大型设备,和围在一旁手足无措的年轻技术员们。

随后,他缓缓取下老花镜,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

当厂长刘总接过那张泛黄的纸时,一下愣住了。

他吃惊的说:“你这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