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龙泉青瓷遇见宝马智能座舱的流线设计,这场始于2016年的文化实验在2025年迎来实质性突破。4月28日登陆MY BMW APP的"非遗龙泉青瓷旅行茶具",标志着宝马持续19年的非遗保护工程完成从资助到产品的闭环。这款由浙江省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才史德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雷共同打造的作品,将南宋官窑0.3毫米极致胎体工艺与宝马新世代车型的向心中控设计相结合,八种突破性釉色中既有源自《诗经》的"黄栗留",也有呼应汽车科技的"虹蓝",印证着国务院办公厅《若干措施》倡导的"非遗+设计"创新路径。
回溯这项始于2007年的文化工程,宝马的解题思路始终清晰。2016年与清华美院共建创新基地时确立的"传承人+教授"合作模式,在2024年大运河文化保护项目中得到深化——从沿线遴选的10位年轻非遗传承人,涵盖苏绣、云锦、龙泉青瓷等技艺,通过与设计师的结对开发,让蓝印花布纹样走进车载香囊,使霁蓝釉技艺融入现代茶具。这种渐进式创新在2019年已初见成效,当时推出的非遗典藏版7系车型,通过苏绣椅背与降真香木饰的融合,验证了传统工艺对接高端制造的可行性。
在商业层面,这种文化探索与宝马的战略转型形成共振。上海车展亮相的新世代概念车,其视平线全景显示中的"二十四节气"UI设计,与青瓷茶具的移动场景创新共享同一设计逻辑——均基于日均4.2小时的中国用户车机使用数据进行场景重构。而选择在拥有精准用户群的MY BMW APP首发非遗文创品,则是将高企的日活流量转化为文化传播的试验场,通过数字化触点实现非遗传播的创新实践,这与宝马爱心基金持续17年的运作模式一脉相承,即通过系统化、可持续的机制推动社会价值创造。
财务数据显示,这种长期主义正在收获回报。宝马集团2024年全球总营收达1424亿欧元,在华累计培育47位非遗传承人、开发23个文创IP的成果,与其"家在中国"战略形成深度绑定。从2008年设立行业首个企业公益基金,到2021年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这家入华三十年的德系车企证明,当非遗传承人的釉料配方数据库遇上汽车制造的品控体系,当2400年历史的越窑技艺对接智能制造的温度曲线,传统文化保育完全可能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