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汉口文化体育中心的汉绣工作室里,丝线翻飞,彩绸轻舞,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0后王炜佳,用她的独特方式将荆楚大地的千年文脉绣进一针一线中。作为任氏家中汉绣的第六代,她以青春为支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坐标间,勾勒出非遗传承的崭新图景。
青春的色彩,汉绣的斑斓
“外公总说,汉绣的一针一线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这份叮嘱,成为她与汉绣缘分的起点。
精美汉绣制成的戏曲宫装服饰
被摆放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
“每一次突破,都像是在与百年前的绣娘对话。”王炜佳说,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她在传承之路上愈发坚定。
主持人瑞雪(左) 王炜佳(右)
“楚人崇火尚凤,汉绣中凤凰的造型多以夸张的线条勾勒,尾羽用金线铺陈,尽显荆楚大地的雄浑气魄。”在王炜佳眼中,汉绣是荆楚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汉绣各类针法展示作品展示
汉绣的针法包括平针绣、掺针绣、
打籽绣、盘金绣、锁针绣等多种技法, 各具特色
“与苏绣的婉约、湘绣的写实不同,汉绣用色浓烈大胆,针法自由奔放,这正是湖北人豪爽大气性格的写照。”
正在绣制的麒麟在五彩丝线的交织下逐渐焕发光彩
在王炜佳看来,青春的色彩如同汉绣的斑斓,每一种颜色、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梦想与希望。身为湖北人的她,将荆楚大地的豪爽大气融入到这一针一线里。
一针一线承载千年风华,
汉绣技艺再现马山一号墓出土的龙凤虎纹复制品
传承人,就是支点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汉绣的文化密码,王炜佳与母亲耗时数年,走遍湖北各地收集老绣片,整理出近百种汉绣针法图谱。
《汉绣艺术》是一部
系统研究汉绣这一荆楚刺绣明珠的专业著作
汉绣作品图片
再现了从古至今汉绣的辉煌历程
“有些针法已失传,我们家几代人的整理记录,才将很多传统纹样和汉绣技艺‘抢救了’下来。”
最终出版的《汉绣艺术》,不仅填补了汉绣理论研究的空白,更成为无数初学者的“百科全书”。
丝线在巧手的操作下跳跃于织物之上
2015年,王炜佳走进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的汉绣课堂,开启传承之旅。面对听障学生,她结合手语、视觉、触感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目前已有近300名聋哑学生从她的课堂走出。还有一位安静的女孩喜欢上了汉绣,如今已成长为工作室出色的绣娘。
任炜汉绣工作室全景
我的坐标在传统与现代中间
“传承不是复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王炜佳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将汉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她们推出的“汉绣潮包”系列,把传统凤纹、云纹融入时尚手袋,在电商平台一经上线便售罄;与动漫IP联名的汉绣周边,更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
与经典游戏《贪吃蛇》合作的汉绣形象作品
汉绣文创的扑克牌
汉绣文创记事本
王炜佳和团队开发的汉绣VR数字展馆,让年轻人用手机扫描绣品就能看见针法分解;与高校合作的“汉绣基因库”,将千年纹样转化为数字模块供自由创作。
武汉汉绣数字展馆
荣誉证书
“传承不是复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我希望有一天,汉绣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融入生活的时尚符号。”
睿正在接受采访的王炜佳
五四青年节,不设限的青春,“青春榜样”王炜佳——要让自己成为支点。传承与创新完全可以齐头并进,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勇于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坐标,勇敢追梦,成就非凡。
期待这位年轻的“针尖上的艺术家”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启示。
记者:孙成、黄瑞雪
摄影:袁崧頔
包装:陈琬玉
制作:余佼妮
编辑:王汉斌、林刚、吴宇峰
新媒体编辑:思雨
编审:吴宇峰、马里
监制:赵延琦
策划:蔡梅
出品:刘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