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古人写鱼总带着几分诗意,菜市场里游弋的“网红鱼”,却让不少朋友犯了难,巴沙鱼和龙利鱼,到底谁是谁?这俩名字听起来就不像本地的,长得还都白嫩嫩没刺儿,连超市货架都常挨着摆。接下来,菜卫卫给大家分享再两种鱼的区别,看完之后别再买错了!
一、品种不同
别看名字都带“鱼”,巴沙鱼和龙利鱼的关系就是“李逵与李鬼”。“龙利鱼”是正儿八经的海鱼,生活在黄海、渤海等海域。学名“半滑舌鳎”属于鲽形目,天生一副“歪嘴斜眼”的扁平身材,活像一块海底的“小毯子”。它常年栖息在近海,肉质细腻,久煮不柴,自古便是沿海人们餐桌的珍品,价格动辄上百元一斤,堪称“鱼中贵族”。
而“巴沙鱼”则是东南亚湄公河的“土著”,属鲇形目,体型肥硕如梭,因腹部有三块脂肪得名“三脂鱼”。它生长速度快(6个月可上市)、出肉率高(一条鱼60%以上是纯肉),去皮去骨后的鱼柳成本不到10元/斤。雪白的鱼柳与龙利鱼难辨真假,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成了商家眼里的“平替之王”。
二、营养不同
“巴沙鱼”是健身党的心头好:每100克含18-20克优质蛋白,堪比鸡胸肉,脂肪却低至1-2克,堪称“减脂神器”。它还富含磷、钾和维生素B12,能帮上班族提神醒脑、强健骨骼。
“龙利鱼”则是“养生派”的代表:虽然蛋白质略低(16-18克/100克),但Omega-3脂肪酸含量傲视群雄,尤其是EPA和DHA,能辅助降低胆固醇,守护心血管健康。此外,它的硒元素和维生素D含量突出,堪称中老年人的“营养加油站”。
三、口感不同
生鲜状态下的龙利鱼柳呈淡粉色,厚度不超过1厘米,肌肉纹理细如发丝。烹饪后肉质会分层,用筷子轻轻一拨就散开,入口即化,适合老人小孩。巴沙鱼柳更厚实(常见1.5-2厘米),颜色雪白,肌肉块状明显。煮熟后质地紧实,咬下去有轻微纤维感,适合需要咀嚼感的菜式,比如煎鱼排、烤鱼串。
四、做法不同
“巴沙鱼”脂肪少,适合快手料理:清蒸锁住鲜嫩,香煎外焦里嫩,做成茄汁鱼片酸甜开胃,孩子吃得停不下筷。“龙利鱼”则需“慢工出细活”:炖煮能激发Omega-3的香气,烤制让鱼油渗透入鱼肉蓝莓。沿海老饕最爱原汁原味,一碟清蒸龙利鱼淋上豉油,鲜得能吞掉舌头。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巴沙鱼在加工时常用保水剂,做的时候别腌太久,不然容易咸。龙利鱼新鲜的最好吃,冻久了口感会打折扣。
如何避免买到“李鬼”?记住三招:
1,翻到包装背面看“产品标准号”:龙利鱼是SC/T 3305,巴沙鱼是SC/T 3112。
2,用手指按压鱼柳,立即回弹的是龙利鱼,留凹陷的是巴沙鱼。
3,观察冰层厚度,裹冰超过20%的要谨慎(合法裹冰量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