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自贸港 委员在行动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黎鹏

阳光映照下,密密麻麻的鱼影浮现,灵动的身姿互相嬉戏。站在养殖区边上,省政协委员、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春有将饵料撒向水面,鱼儿们纷纷争相露头抢食。

“这些鱼叫虎龙杂交斑,是由公司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来的,也是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石斑鱼水产新品种。”蔡春有说,虎龙杂交斑比较容易饲养,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的特点,因肉质鲜美广受消费者喜爱。经过多年推广,其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目前已占到国内石斑鱼市场三分之二的养殖份额。

从小在海边长大的蔡春有,对渔业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促使他在成年后选择从事水产行业。有一次他到海南做生意时,发现这里气候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展种苗繁养。

带着这样的想法,2004年,蔡春有带着团队开始在海南建设种苗繁养基地,并在6年后成立了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专攻海水鱼类种苗繁养。

“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公司已拥有20余处海水鱼类综合繁养基地,热带海水鱼鱼种、鱼卵年产量全国市场占有率约20%。”蔡春有说,该公司培育的石斑鱼、金鲳鱼、银钱鱼等多个品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年产商品鱼约1万吨,产品不仅遍布我国沿海各省市,同时还远销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借助林浩然、包振民、刘少军等院士团队和20多所科研机构的力量,先后突破多个海水鱼类品种人工繁殖技术,成功收集和驯化了56种经济性海水鱼类,拥有发明专利167项,并建成海水鱼类种质资源库,种鱼保有量10余万尾。”在蔡春有看来,海洋种业不仅是现代海洋渔业的“芯片”,也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做大做强海洋种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海南“向海图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以晨海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金鲳鱼新品种金鲳‘晨海一号’为例,从启动研发到首批商品鱼顺利上市销售就用了14年时间。”蔡春有感慨地说,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是看到优质新品种成功“游向”各地消费市场,被端到千家万户餐桌上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扎根海南从事水产种业多年,让蔡春有对海南渔业有着深刻的认识。2023年当选省政协委员后,他结合自己在产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先后通过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等方式,围绕推进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海上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我省水产种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一些困扰水产行业发展的难题得到解决。

在省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中,蔡春有和其他委员围绕推动“水产南繁种业振兴,建设水产南繁硅谷”这一内容提交相关提案。提案认为,海南要充分发挥水产南繁种业“产学研推”集聚优势和自贸港政策优势,攻关水产南繁种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全面赋能我省水产种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推动我省水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蔡春有还建议,在《海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2030年)修编》的基础上再修编划定水产南繁种业专项用地用海,做好海南水产南繁种业发展空间规划;加大水产南繁种业“五网”基础建设投入,保障我省种业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围绕金融、保险、租赁土地、生物性资产、知识产权、生产配套设备及设施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助力水产南繁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南日报海口4月26日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