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李想

日前,一对夫妻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多次对簿公堂,心理咨询师和法官充分倾听,找到共情的切入点,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入手,化解对立情绪,最终双方就抚养权达成一致意见。在家事案件中引入心理疏导,把“法结”与“心结”一起解,让失和家庭向着和睦再出发,是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探求未成年人保护的“最优解”。

近年来,市中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始终坚持“特殊、优先、双向、全面”保护理念,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审判执行、判后帮教、社会治理、普法宣传的全过程,为未成年人筑牢“法治港湾”。该院分别被授予全国、全省、全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2025年3月7日,山东省济南泉泽中学学生走进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

推行“三审合一”

减少二次伤害

“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程序实质化应当推行‘三审合一’模式,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统一审理,以减少未成年人因多次诉讼造成的二次伤害。”2024年10月19日,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年度研讨会的颁奖仪式上,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罗莹代表课题组发表获奖感言时如是说。近年来,市中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始终坚持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模式。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审判效率,更重要的是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全面、更专业的司法保护。

资深法官唐序康感慨地说:“家事少年审判表面上看似诉求具体,但伴随着一家人情感的破裂,尤其是离婚涉抚养权案件,如何让夫妻双方回归到爱孩子的初心,保护好未成年人那颗柔软、脆弱的心,这是每一位家事法官一直思考的事情。”

在一起涉抚养权变更的案件中,夫妻离异后,孩子最初跟随父亲生活,但在一段时间后提出要跟随母亲生活的想法。孩子母亲与父亲协商无果后诉至法院。承办法官范晓静在询问孩子真实意见时,孩子明确表示想跟随母亲生活。得知此事的父亲竟将孩子推出门外。这一幕刺痛了范晓静的心。最终,她变更了孩子的抚养权,并在结案后专门针对此事给孩子的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

“夫妻离婚,受伤最深的就是孩子。”范晓静表示,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审理涉未成年人的案件中,法官不仅要依法裁判,更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柔性司法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在市中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中,每一位法官深知,家事审判不仅是法律适用的问题,更是情感纠葛的化解与调和。他们秉持“柔性司法、弱者保护”理念,努力在法律条文与情感间找到平衡点。

法官郑莹是家事审判庭的骨干力量。她表示,在处理涉及8周岁以上孩子抚养权争夺的案件时,自己首先会鼓励双方协商,尽量避免让孩子作出抉择。“不要以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这是郑莹经常说的一句话。

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中,父母双方争夺抚养权的方式让孩子倍感压力。孩子在第一次被询问时表示愿跟随父亲生活,但几天后又改变主意,声泪俱下地表示想跟随母亲生活。在调解过程中,她支开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单独相处。这时,孩子说出了心里话:“阿姨,我谁也不想选,再也不想来这里了。如果可以,我自己过。”孩子的话让郑莹深感震撼。最终,在她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孩子也得到了应有的关爱和保护。

“成人间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要抛给孩子。”郑莹说,“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孩子最多的爱。世界上多一个人爱孩子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不要让它变成爱的‘负担’”。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市中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还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网络。该院加强与区委政法委、公安、检察、司法、民政局、团委、妇联等多部门的联动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判后帮教

助推迷途少年“无痕”回归

除了依法审理案件外,市中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十分注重判后帮教工作。他们深知,对于一些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来说,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因此,法官不仅要在法庭上公正审判,还要在法庭外用心帮教,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人生航向。郭安琪和王萍是团队中负责少年审判工作的年轻女法官。她们表示,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她们不仅要依法裁判,还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心理状态,从而制订出更加精准有效的帮教方案。

为了加强判后帮教工作,团队成员与多个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同时,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回访制度,定期对涉少案件进行回访跟踪,确保帮教效果落到实处。

“审的是家长里短,护的是国之未来。”市中法院院长毕惠岩表示,“家事纠纷中半数以上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因此,家事审判和少年审判密不可分。让破碎家庭的孩子找到心中的依靠,帮助轻罪、悔罪的少年‘无痕’回归社会……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坚持做的事情”。

目前,在市中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团队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得到了有效的司法保护和心理疏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法治港湾”的深刻内涵,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7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5期

编辑/孙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