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

档案述说海南解放②

档案是穿越时光的纽带,是历史最忠诚的记录者。75年前,战旗猎猎,舟船齐发,渡海战役的号角响彻海天,琼州大地迎来新生曙光。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写满批注的作战地图、字迹斑驳的电报……正是这些档案,深深镌刻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时值海南解放75周年之际,海南日报联合海南省档案局(馆)推出“档案述说海南解放”专栏,依托珍贵档案资源,以“老照片+文字”形式呈现海南解放过程中的珍贵历史画面,回溯红色档案里的革命记忆,让档案文献照亮岁月长河。

一张老照片里的跨海征程——

大规模渡海作战,要做哪些关键准备?


资料图:1950年3月,我军准备潜渡登岛的先锋营全体指战员参加动员大会并集体宣誓。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才丰

1950年初的琼州海峡,浊浪翻涌,敌我两军隔岸对峙,硝烟隐现。

陆军5个军,海军1个舰队、舰艇50余艘,空军4个大队、飞机45架,总兵力达10万余人——这是海南岛上敌人的海陆空立体防御。

我军十万雄师,但渡海装备只有木帆船和机帆船,更无海军、空军协同支援——这是海南岛对岸的雷州半岛上我军渡海作战兵团情况。

要解放海南就得渡海作战,难关重重,该做好哪些关键准备?——面对敌军的立体防御体系与自身装备的巨大劣势,这个问题亟待我军破解。

分批潜渡,加强内应。正如本栏老照片所示,渡海作战兵团行动起来了,准备潜渡登岛的先锋营全体指战员参加动员大会并集体宣誓,“打到海南岛,解放全中国!”1950年3月5日傍晚,渡海作战兵团第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一个加强营共799名战士作为首批潜渡部队正式起航,驾14艘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驶向海南儋县(今儋州市)白马井。

彼时,琼岛大地上已有琼崖纵队这支坚韧队伍,在冯白驹、吴克之、马白山等人的率领下积极开展游击战,数度袭扰敌军,打乱了敌军防御部署;同时,为配合渡海作战,琼崖纵队派参谋长符振中等经验丰富的干部突破敌军海上封锁线,将岛内军事情报送达渡海作战兵团手中。潜渡部队的到来,将增强岛上力量,利于全面摸清敌军情况。

可是,渐次驶入苍茫夜色的潜渡部队能顺利抵达目的地吗?几经焦灼等候,当天深夜,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才收到潜渡部队的消息:“风向很好,船行很快。”儋县马白井位于海南岛西面,敌方的工事、兵力较为薄弱,照此情况,或可赶在天亮前到达登陆点。但这个充满希望的设想,在下半夜便被打破,潜渡部队又来报:“十二点风停后,摇橹前进,船行速度很慢。”

原计划于3月6日清晨抵达登陆点的潜渡部队,因风向变化、海流复杂等因素,直至下午才靠近滩头。情况不妙了。当时琼崖纵队接应部队因迟迟未见船队踪影,为避免暴露目标,部队大部分后撤隐蔽,仅留下一部分指战员在原地隐蔽待命。也就在这时,敌军迅速占据滩头阵地,构筑起密集的火力网。

在敌人炮火拦截下,首批潜渡部队和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互相配合,奋勇突进,不到30分钟成功抢滩,打响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的第一枪。

“3月5日至4月1日,我军渡海作战兵团分两批潜渡海南岛,每批分别从第四十军、第四十三军中各派出一个加强营、加强团,在琼崖纵队的有力接应配合下,成功登陆,共计8000多人抵达海南岛。”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赖永生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解读道,“潜渡行动积累了宝贵的渡海作战经验,为我军后续大规模强渡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提升了部队作战信心,为最终解放海南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南日报海口4月28日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