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塑造学生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技能的关键手段。但是在具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往往会因“顶层设计不足”“思政融合度差”“途径传统单一”“协同实施不力”等,导致实践育人活动缺乏统筹组织,劳育实施路径规划差、架构散,劳动教育看似完成了,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效果却不易监控。因此,一线教师一定要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探索高职劳动教育“三全育人”特色实施路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
一是全员育人,汇聚多元师资合力。要打破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之间的专业壁垒,全力推动多元师资协同备课模式落地生根。专业教师可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专业课程教学细节里巧妙渗透劳动理念,如机械设计专业教师讲解零部件加工工艺时,可引入大国工匠精雕细琢案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专业与劳动实践的深度交融。思政教师要站在理论前沿,深度阐释劳动的价值内涵,结合时事热点剖析劳动对个人、社会发展的意义,点亮学生理想信念之灯。企业导师要紧扣行业脉搏,实时分享行业前沿动态,把职业岗位真实劳动场景、行业能力要求生动形象地传导进课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日常点滴,从宿舍卫生、班级值日等行为规范养成切入,抓住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契机,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通过多元师资紧密联动,将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三进”实践无缝对接,全方位提升育人成效。
二是全过程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教师要精心雕琢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精心设计实施方案。在低年级阶段,借助校园绿化、教室清洁等校园劳动和基础劳动课程,帮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初步树立劳动意识,通过内务整理竞赛等活动,养成基本劳动习惯。步入中年级,紧密贴合专业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精研技艺,提升专业劳动能力。到了高年级,依托校外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环节,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例如,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低年级时安排校园网络维护基础劳动,熟悉网络架构基本知识,在解决校园网络卡顿问题中积累经验;中年级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模拟实训,掌握复杂网络故障排查与修复技能,参与小型企业网络搭建模拟项目;高年级进入企业实习,独立承担网络系统搭建任务,并在毕业设计中总结实践经验,完成从新手到准职业人的蜕变。
三是全方位育人,营造多元育人生态。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思践悟、逐层推进,促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深层次地渗透劳动教育实践。要在学校的党建团建活动中,宣传弘扬劳模感人故事,从“铁人”王进喜到当代大国工匠,传承劳动精神;要推动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鼓励学生以创新思维改良传统工艺、创新商业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要借助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帮助学生校准就业方向,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教师要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育人模式,积极拓展“进社区、进园区、进乡村”等多类型实践育人场所: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推送来自行业企业真实知识技能,设置虚拟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模拟劳动实践;线下组织多样化实地劳作活动,校企社三方携手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内外联动、协同促进学生成长。
四是数字赋能“全维度劳动任务”。教师要结合实际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知识图谱,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优化、跨地域教学,对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画像分析,创新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模式,提供劳动教育数字化学习服务;以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直观教学、兴趣导向,强调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实现智能辅导、评估、反馈、互动。具体而言,要紧扣职业教育育人规律,聚焦课程目标、知识框架、学习逻辑等关键要素,拆解、细化专业知识,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系统梳理知识点、知识关系以及教学资源,将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建立起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不但要强化高职学生体悟时代责任的正确引导,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理想,使学生树立自觉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责任感,还要帮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养成踏实劳动习惯,夯实终身发展基础,更要激发学生在面对产业转型发展、行业岗位更迭时的吃苦耐劳、无畏创新的优良品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总之,探索高职劳动教育“三全育人”特色实施路径,虽任重道远,但只要精准聚焦问题、科学谋划布局、扎实稳步推进,必然能够化解重重难题,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培育出更多“德技兼修、育训并举”的高技能人才,助力国家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6版
作者: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