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1956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届民盟中央常委、原北京四中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金融街教育公司教育总监、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拥有“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全国最有魅力的校长”等称号。

【正文】

我曾经在一所学校听课,是一位年轻教师讲的一节中规中矩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是《我与集体共成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准备了非常精美的PPT,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角色表演,提出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对答、分析。下课后,这位教师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这节课上得非常好,材料也非常丰富,但还可以做一些改进。

在我看来,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在课堂上,其实在课堂外的一些学习和活动中学生同样能获得很好的提升。所以我建议他以后再教这节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完成几个任务。比如对于新集体,学生能不能制定一个班级公约,能不能制作班旗、班徽,让每一个人都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集体的建设当中,为集体的建设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其实学生在设计班徽和班旗的时候,他们就要思考这个集体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就要考虑到个人的理想以及集体的愿景等,这些都是围绕未来集体建设所展开的一种深度思考。

这样的学习过程一般会包含组织发动、确立愿景、交流讨论、思想碰撞等环节,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擅长艺术设计的可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善于组织的学生也可以发挥其长项,这就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式学习。这样的结果是能够形成班级公约以及班旗班徽,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具体、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当中。所以今天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

好课是有共性的,但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得少的课是好课,讲得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得多的是好课,练得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课堂教学的确是可以评价的。既然可以评价,就一定有标准。我想,也许评价标准更应当是原则性的,而不必过于具体、细化和量化。我从听课和评教中总结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即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好课有“有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得越多就越好,要讲得精准、精练、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儿。

好课要“有方法”,或者说有思想。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

好课要“有生活”。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所以讲课时,除了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好课要“有境界”。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其中有一句“以境界提升境界”。一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境界反映了教师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师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师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

有知识、有方法的课就算是好课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讲课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更不一般了。一线教师千万不要认为这遥不可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