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做生意的6大智慧:人谋、事谋、物谋;货略、价略、市略
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范蠡被授予上将军之职,地位尊崇,仅次于越王。
然而,范蠡并未沉迷于权力和财富之中。
他深知勾践是一位能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富贵的君主。
即便勾践愿意割让半壁江山挽留范蠡,范蠡依然悄然带着西施离去。
而贪恋荣华富贵的文仲,最终因越王的无端指控而丧命。
在取得辉煌成就后能够全身而退,实属不易。
但范蠡的非凡之处正在于此,他将金银财宝、荣华富贵视作过眼云烟,多次散尽家财,却又能够迅速重新崛起。
这一切并非仰仗运气,而是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范蠡携家人迁往齐国,过上了低调的生活,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沿海区域,他购置了一片土地,投身于农耕、盐田经营以及渔业活动。
范蠡与家人同工人无异,穿着朴素,饮食简单,亲自参与到劳作之中。
范蠡的经营理念独具一格,他从不计较微小的利益,对待雇员极为慷慨大方。
在遭遇灾荒的年份,他会减免租税,设立粥棚,救济受灾的百姓。
每年伊始,他会与农民和商人签订购销协议,到了年终,倘若商品价格上涨,他便按照市场价格收购;要是价格下跌,他则坚决遵守合同约定的价格。
正因如此,范蠡仁慈、诚信的美誉四处传播。
周边的商人纷纷争着与他合作,农民愿意租种他的土地,工匠也乐意投身于他的麾下。
尽管短期内似乎有所损失,但从长远角度而言,范蠡借此积累了大量优质且稳定的合作伙伴,极大地降低了总体成本。
范蠡做生意有一段时间遭遇资金短缺,向一位商人借了十万个铜钱,并立下了借条。
不巧的是,这位商人不小心将借条掉进了大海。
一年之后,商人来到范蠡家说明了情况,范蠡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十万个铜钱连本带利地还给了他。
这位商人感激涕零,到处宣扬范蠡的宽宏大量和诚实守信。
范蠡仁义诚信的名声就此传开。
后来,范蠡在扩大经营规模时多次需要资金支持,许多富裕家庭纷纷主动提出借款,助力范蠡顺利渡过难关。
通过范蠡的故事可以看出,范蠡之所以能够三次散尽家财,依旧可以东山再起,其核心在于他深谙经商之道。
都说无商不奸,但范蠡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经商未必就要“奸诈”。
不仅如此,范蠡还提出了6大经商秘籍,千年来,每一条都被生意人奉为“致富名典”。
尤其是最后一条,做到了,绝对大富。
一:“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