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得到App的《决策算法100讲》顺利完更了。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我最近最好的决策之一。
去年春天,我在微信上和脱不花提了一下该主题的想法,便约了随后的见面。
在得到公司的会议室,从寒暄到切入主题、商定方向,以及安排团队,定时间表,一共花了一个小时。然后开干。
所谓好的决策,就是做对的事情,和对的人,在对的地方。假如以上皆对,很少有什么废话,大家各司其职,专注于把事情做好。
好的决策往往是自动化的,又或者是如我般学奥德修斯将自己捆缚在桅杆之上。
写专栏相当于“提前承诺”,一旦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我自己从来就不是写作爱好者,而是思考爱好者。我的数码笔记本里有成千上万条“有趣的想法”,但只有极少能转化为文字。
对我这种没有自制力的业余写手,主动找到得到这类专业的公司“束手就擒”,然后借助于他们的“鞭策”来完成一项任务,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决策算法100讲》里,我会和你分享很多懒人、拖延症患者、强迫症患者、完美主义者等人类做决策的技巧。
《决策算法100讲》大约有近五十万字,再加上我对“决策”这个主题的交叉学科的贪婪表达,整个生产过程并不容易,包含着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决策理论、行为经济学、复杂理论......等领域的耀眼智慧。
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得到的张永新老师的帮助,这一工作该如何完成。
他对认知和决策等领域有广泛的研究,所以总能知道天马行空的我想要表达什么,并用编辑的专业精神督促我在最后一刻交稿。
对于我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决策框架的执念,他也能灵活地用更实际的框架来落地。
永新还经常挑战我的观点,每次都能让我在“自鸣得意”的思考上走得更深。
相信这门课可以帮助到许多人,真希望我更早一些懂得这些原则和方法。
决策的重要原则之一是:
放弃做错的事情,去做正确的事情,任何时候都是最佳时机。
完成《决策算法》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对我而言是一个最佳时机。
希望这门课也带给你一个最佳时机:
关于如何选择更好的人生。
决策终极之战
《打一场你必定胜利的战争》
你好,我是老喻,欢迎来到决策算法课。
一
莎朗快80岁了,依然精神矍铄,每周都去健身。她住在我家右边,是一位退休教授。
有次在她家漂亮的后花园喝茶,得知莎朗于1980年前后从美国搬来这所加拿大的大学,任职于心理学实验室,我就问她:“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是你的同事,是吗?”
莎朗有些意外地望着我,点了点头。
卡尼曼和他的搭档特沃斯基,一直是我喜欢的学者。在前半生,卡尼曼活在特沃斯基的阴影下。他的人生最低潮,正是在我居住的这所加拿大的大学工作,而当时特沃斯基则受聘于美国最好的大学。很巧的是,莎朗就是卡尼曼当年的同事。
特沃斯基不幸早逝,卡尼曼拿到了诺贝尔奖。活得久的人似乎成了赢家,卡尼曼凭借两个人共同的成果,享受了人世间可以给予一个读书人的最高成就。
最近知道的最触动人心的一件事,是去年离世的丹尼尔·卡尼曼,竟然是主动选择的安乐死,并且当时他是完全健康、各方面状况都还不错的。
一个人可以如此从容地面对生死,一个研究极其“高级”、抽象的理论的知识分子可以如此彻底地知行合一,一个以理性著称的思考者可以如此平静地离经叛道,我从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一种类似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光芒。
卡尼曼本可以活更久,但他选择了去死。这符合他的“峰终理论”——人们对一段经历的记忆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高峰时刻(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和结束时刻的体验。
所以,他决定在一切都很美好时离开。他的决定是非常私人的,为了避免在“安乐死”这一敏感话题上造成误导,他叮嘱后人在一年之后的今天,才公开这件事情。
不管怎样,当一个读书人可以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理论,他是伟大而自由的。
在过去近半年的时间里,感谢你陪伴我完成了《决策算法》这100讲的内容。卡尼曼的人生最后一个决策提醒了我:
我所讲的东西,是自己完全相信的吗?
认真想过之后,我可以很真诚地回答:决策算法的内容,是我认为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对人生特别有帮助的智慧,是我希望年轻时的自己以及我的孩子们能够早点儿领悟的知识。
进而,我再问:我在决策算法中讲的东西,自己在现实中都践行了吗?
很惭愧,我还有很多欠缺。事实上,课程中很多关于决策的反面案例,都来自我的切肤之痛。
这意味着,我不仅在与你分享关于人生的最好礼物,还因为这分享,让我自己有机会不断地反思和进步,朝着“知行合一”的目标不断靠近。
卡尼曼的故事提醒我,这世间的真智慧,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知行合一的生命践行,用每一次选择,去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也许就是我们学习决策的终极意义所在。
二
卡尼曼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你只需要去经历就好,不用去评判,不用去衡量,不用去计较得失。如果大家都能想象一种不再自我打分的生活,那也许会是一种更好的人生。”
这句话揭示了我们决策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太在意外部评价,甚至不断对自己进行过度评判。
每一个决定背后,总有一个自我评分系统在运作,“这个决定值几分?”“别人会怎么看?”这种不断自我评判的习惯,实际上成了我们最大的枷锁。
我们总是说考虑他人的感受很重要,这当然没错。但有时,“考虑别人”只是我们逃避做出真实选择的借口。
正如特沃斯基所言:“改造世界有时比证明你曾改造了世界更容易。”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选择应该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赞赏,却忘了决策的本质是为自己负责。
然而,即使我们只为自己做决策,依然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不是单一的自我,而是分裂的存在。每个人本质上都有两个自我,而这两个自我常常互相冲突。一个是当下的自我,想喝那杯奶茶;另一个是未来的自我,将会后悔今天的放纵。
美国记者A.J.雅各布在《追寻健康》中指出:
“要做出健康的决定,关键在于尊重未来的自我,就像对待朋友或爱人那样。”
这是一个美丽的比喻,但实践起来却异常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第一系统”——那个自动化、直觉性的思维系统——实在太过强大。
所以,放弃自我评判的第一步,是承认这种内在冲突的存在。不是否认它,不是与它斗争,而是学会与它共处,理解它,尊重它。只有接受了内心的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开始为自己做决策,而不是为了讨好他人或某个虚幻的标准。
这是一条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虽然充满挑战,却值得我们终身探索。
面对卡尼曼的忠告,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在某些时刻,有意识地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专注于决策的过程本身。如同孩子玩耍般投入,不预设对错,只是体验不同的选择带来的可能性。
也许跳出决策得失之外,更能令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三
我们刚刚承认了面对自身是多么不易,也理解了强大的第一系统对我们决策的深远影响。
那么,面对内心的冲突与外界的压力,我们该如何才能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方向?
答案并不是去挑战那些看似强大无比的对手,而是转变思路,去打一场你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赢的战争。
“先胜而后求战”是《孙子兵法》的重要理念,意指在开战前,智者已经计算好了胜负。这一古老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生决策。
所谓智慧的决策者,不是去挑战自己难以赢得的战场,而是谨慎选择那些胜算更大的战场——去鱼多的地方捕鱼,做正期望值的事情,做成功概率更大的事情。
也许你会问:怎么会有人生中必定能赢的战争?
有。那就是:与昨天的自己比较,让今天的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儿。
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实际上是决策中最值得追求的方向。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你不需要打败任何人,只需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但令人惊讶的是,实现这一点并非通过知识的累积,也不是通过盲目的努力,而是通过每天做出的那些微小而正确的选择。
想一想,今天你做了什么艰难但正确的选择?是拒绝了那块诱人的蛋糕,还是在疲惫时依然完成了承诺的工作?是选择了诚实面对困境,而非逃避现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正是塑造更好的自己的基石。
最近这两年,在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磨砺之后,我学会了问自己:
今天晚上的我,比早上醒来的自己,有没有稍微变好一点儿?
在这场与自己的较量中,我们不需要逆袭,不需要秘诀,只需要把那些细微但坚定的选择,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正如复利效应在财富增长中的魔力,这些日常选择也会在人格塑造中产生惊人的复利效果。
所以,不要去打那些你无法掌控的战争,而是专注于那个确定能赢的战场——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超越一点点。
这才是决策的终极智慧。事实上,最厉害的投资者、竞技者、生存者、生活大师,几乎都是基于这个秘密,而做出了伟大的决策。
而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会接踵而来。这正是决策的魔力所在。
四
那么,在日复一日的自我进步中,我们是否有一个可循的路径,来打赢那场“必定胜利的战争”呢?
《财富的起源》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财富创造进化公式:
变异(differentiate)、选择(select)、放大(amplify)。
这一公式揭示了财富创造背后的底层逻辑,而令人惊叹的是,它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的旅程。
首先是“变异”。
自然界的物种通过基因变异实现多样性,而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一出生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你的基因组合、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都让你与众不同。
正如指纹无法复制,你的特质组合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不是你需要刻意追求的,而是你与生俱来就拥有的礼物。
许多人穷尽一生追求与他人相同,殊不知最珍贵的恰恰是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特质。真正的智慧不是模仿别人的成功,而是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其次是“选择”。
变异创造了可能性,而选择则决定了方向。
在自然界,环境选择适应的个体;
在人生中,我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逐渐发现自己的核心优势。
这些选择不仅来自于你的主动决定,也来自环境对你的反馈。
当你做某事时感到时间流逝变慢,当你投入某个领域时感到无比专注,当你面对某种挑战时总能找到创新解决方案——这些都是环境在告诉你:“这里是你的天赋所在。”
而当我们遭遇痛苦、经受损失时,应该将其视为“被环境选择”。这种“被选择”其实是帮助我们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最不能失去的东西。
尼采说,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这句话也许不对,杀不死你的原因,要么纯粹因为运气,要么是因为:剩下的原本是你最强大的东西。 所以,并非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而是“杀”像一把奥卡姆剃刀,帮助你舍弃掉那些并非你的真正优势的东西。
最后是“放大”。
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后,下一步是有意识地强化和放大它。自然界通过繁殖放大优势基因,而个人则通过刻意练习和持续投入放大自己的核心能力。这种放大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每次迭代中加入思考和调整,让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加独特和不可替代。
大自然的底层算法是:变异—选择—复制。 而人生的底层算法则是:独特—发现—放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应“变异”;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对应“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为某个使命(或被命运驱使)而放大自我,对应“复制”。
这就是个人进化的三步公式。当你理解并应用这一公式,你将不再迷茫于人生的方向,不再困惑于无数的选择。你会清晰地知道:我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我应该选择什么?我需要放大什么?
那么,如何将这个个人进化的公式付诸实践呢?
首先,拥抱并探索你的独特性,记录下你的兴趣、擅长的技能以及让你感到充满热情的事情。
其次,积极进行尝试,并留意环境的反馈,无论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还是失败带来的反思,都是指引你发现核心优势的信号。然后选择那些与你的优势和热情相符的领域。
第三,进行大规模的自我复制。时间、精力、资金、互联网、AI,都可以成为复制你自己的杠杆。
五
你我皆凡人,我们想要的,无非是生活富足,心灵丰盛,过一种自由自在、可以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情说不的日子。
但这并不容易。
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我:普通人如何实现暴富?
我回答:这需要一场“意外”。
没错,不管是爆发式的成长,还是发大财,都需要意外。
意外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指数式的增长,更意味着你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决策,抓住了这个“意外”。
其实,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是宇宙之间最大的意外之一。
你能够送给这个世界最棒的礼物,就是你自己。
好好善待这份礼物,每天睡前花一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
1、今天我做了哪些选择,让我更靠近真实的自己?
2、明天我将面临什么选择?其中哪个选择最能放大我的独特优势?
3、一周后的我,会感谢今天的哪个决定?
在这一百讲的旅程中,我们探索了很多决策技巧和思维模型。但请记住,最好的决策不是来自完美的分析,而是来自不断练习的直觉。
正如大师弹钢琴不需要想每个音符,优秀的决策者也不需要在每个选择前算来算去。
卡尼曼说:系统二(理性)不过是个配角,却总误将自己当成主角。事实上,人类大脑的系统一(感性)影响力更大,它就像是一个秘密作家,很多选择和判断都是它的作品。
所以,真正的高手是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系统二,转化为系统一,让自己成为内在理性与感性和谐共存的整体。当反复思考的决策变成自然而然的直觉,当深度分析变成瞬间判断,你就真正掌握了决策的艺术。
感谢你陪我走完这一百讲的旅程。
人生就是一场我们用自己永远不会重现的时光来下注的决策。
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你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请记住吉卜林那首著名的《如果》中的智慧:
“如果你能在周围人都失去理智的时候保持冷静……
如果你能等待,并且不因等待而感到疲倦……
如果你能思考并且不把思考当成目标……
如果你能在所有人都怀疑你的时候相信自己……
你的一切,就是这个大地,万物都在你之中。”
以下是《决策算法100讲》完整目录,